讀李白的詩,總是讓人很享受。無論是他開心還是傷感,醉了或者清醒,孤獨還是狂放。
意氣風發時,他寫下了: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郁郁不志時,他寫下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舉杯邀月時,他寫下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人間清醒時,他寫下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落魄潦倒時,他寫下了: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
自24歲仗劍出蜀,李白一生都在顛沛流離,結交了無數朋友,上至宰相,下至市井布衣,所以李白的送別、辭別詩很多。
王昌齡被貶龍標尉時,李白有詩相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在送孟浩然于廣陵時,李白寫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于東魯辭別杜甫時,李白又寫下了: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這些詩句也是他命運的真實寫照,代表著一段人生旅程,其中有參悟、有辛酸,亦有對過往的緬懷。
我們普通人也一樣,有些人從生命中走來,又有些人從生命中走去,有些人說了再見就再也沒見,有些人逐漸散落天涯。
所以讀李白的詩,我們也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
如同我們今天要解析的這首,除了他「妙筆生花」的文采外,也能從中一窺情感的起伏。
- 詩文賞析 -
...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出自李白的《送友人》
李白這首詩,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根據后世學者研究,判斷為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此前他游襄陽,有《贈孟浩然》詩,之后拜訪了元丹丘,登紫極宮,并在那里結識了賀知章。隨后至陳州、宋城、下邳、淮陰、楚州等地。此詩中的城池,當為南陽。
詩文大意可解為: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方,波光粼粼的流水繞東城而去。與君在此一別,你就像那孤蓬飛絮一樣,將隨風赴萬里之遙;
游子之心好似天空中的浮云,無根無定,日暮的太陽不忍落山,也難舍這份感情。我們互相揮揮手,從此作別,連馬兒也嘶鳴不止,依依難去。
李白這首詩,意味深長,將離別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且景致壯闊,落筆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這個友人是誰,不曾得知,但從流露的感情來看,當是知交,大李白大部分「送別詩」中,都有提到酒,而這首卻沒有,這是一個隱喻。
能繞城而送,自然是早吃過送別宴,這從首聯兩句詩中隱隱可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青山白水,繞城而行,沒有感嘆離別,卻盡是不舍之意。如此美景,無心欣賞,亦無感嘆,只是默默前行,情感都內斂在心中。
所以,此處無聲勝有聲。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就此別過,再相見遙遙無期,人海漂泊,似飄絮無涯,這也是李白對自己的寫照。
自出蜀以后,李白已經行千山過萬水,10余年光景,一晃而過,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頸聯這兩句詩非常經典,為千古名句,把浮云比作游子,妥帖又恰當,落日依依不舍,也不忍落于西山,此處詩人的情感才逐漸外露,蓄勢而出,更體現出了不忍與友人告別的心情。
而且這兩句,對仗十分工整,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曹丕《雜詩》中有: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后世用為典實,以浮云喻游子四方漂泊。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尾聯這兩句,詩人引用了《詩經 · 車攻》中的「蕭蕭馬鳴」,體現了「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的惆悵之情,連載人遠去的馬匹,也忍不住反顧嘶鳴,不忍離去,這更讓人傷感。
縱觀整首詩,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寫得別致新穎,是李白眾多詩作中的佳篇,值得仔細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