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誤讀
在現代音樂圈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比如一首歌被翻唱火了,后人談起這首歌時,往往總是忽略原創的存在。
而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存在同樣的故事。
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曾有一首《陶征君潛田居》,是致敬陶淵明的,因陶淵明有《田園歸居》五首,被后人奉為田園詩之「圭臬」。
但是,因江淹這首詩寫得也很出色,所以往往被人認為是陶淵明「田園歸居」詩的第六首,于是「大詞帝」蘇東坡就寫了《和陶歸園田居六首》,還特舉「日暮」以下四句大為贊揚。
這本身就是個「烏龍事件」,但是從那以后,因蘇東坡文名太盛,許多半吊子詩詞愛好者就以為,五柳先生筆下真的有《田園歸居·其六》。
除了這件事以外,蘇東坡還引用過錢起的詩句,同樣存在一定的文學紛爭。
而錢起,就是我們今天做客的主人公。
02 | 費解
天寶十載,即公元751年,29歲的錢起來長安參加會試,一舉中第。
當時應試的題目是依《湘靈鼓瑟》作一首五言律詩,錢起揮筆而就,詩文內容為: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所以題即取為《省試湘靈鼓瑟》
可以說,這首詩的意境是極美的,尤其是最后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把鼓瑟的湘水女神之飄逸風采寫得淋漓盡致。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兩句詩上。
據諸多典籍載,錢起少年時游京口,于月夜下乘涼散步,偶聞院外有人吟誦這兩句詩,覺得甚美便推門查看,卻不見人。
從那以后,錢起自己便也總是吟唱,沒想到參加科舉時竟派上了用場。
自然,這不算作弊,活學活用而已。
當時的主考官是李暐,《舊唐書》載:
「起就試之年,李暐所試《湘靈鼓瑟詩》題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謠十字為落句,暐深嘉之,稱為絕唱。是歲登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
也就是說,李暐見這首詩,尤其是最后兩句,大為贊賞,便把錢起置于高第,后授官校書郎。
一戰成名,自然在當時也就紅透了大唐,大街小巷都在傳頌這個故事。
但讓人費解的是,應試的題目以及應試作品,本身就是致敬屈原《楚辭》的,湘水女神的傳說最早見文字也是在屈原筆下。
大概就是因為錢起太火,後來文人墨客每每提及「湘靈鼓瑟」,總是會附筆以錢起為藍本,這其中就包括蘇東坡。
他在《江城子 · 江景》中有句: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更有秦觀、滕子京、汪元量等人原封不動地引用過「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
提及的都是錢起,選擇性地遺忘了屈原的《九歌 · 湘夫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讓人費解的事。
03 | 倨傲
關于錢起的詩名,時人曾語之「前有沈宋,后有錢郎」。
但錢起關于這個評價極為不滿,他認為把郎士元和自己相提并論很是掉價,可見錢起的性格頗有些狂傲自負。
自然,也有人拿他和劉長卿相較,可他的詩較于后者多少是有些差距的。
另外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值得一說,當時駙馬爺郭曖為外戚寵臣(郭子儀的第六子),他和升平公主都很喜歡品評風雅,所以「大歷十才子」幾乎都是公主府上的賓客。
文人相輕是古來就有的通病。
或許也是為了贏得公主和郭暖的青睞,所以每次詩會都要一較高下。
☝(年度巨制,超值優惠)
有一次錢起想出風頭,便賦了一首,隨后李端再作,更受歡迎。
錢起不服,認為是李端早就將詩背了下來,遂讓他以「李」姓為韻,再作一首。
李端不假思索,提筆又成,不僅如此,李端還借彈箏的婢女鏡兒為意,又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篇章: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意頗有些曖昧,但詩會之上,賓客小酌微醺,能有此樂自然拍手叫絕。
從那以后,錢起就不再和李端爭了。
盡管如此,從成就上來看,錢起依舊為「大歷十才子」之首。
并且,錢起還有個赫赫有名的侄子,就是大書法家懷素和尚。
因與裴迪交好,就連王維也曾評價錢起的詩頗有「高格」,有王維此言,錢起在唐朝的詩名更盛。
拋開「湘靈鼓瑟」的后世紛爭不談,錢起憑借這一首詩,也足以在大唐詩壇立足。
這首詩,的確是難得一見的千古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