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是詞牌名,「浣溪沙」也是個詞牌名。
然而在我們剛開始接觸「漁歌子」的時候,人家是一首正兒八經的唐詞。小時候都背過的吧: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張志和的《漁歌子》,短短的20多個字的詞作之中,出現了山、水、鳥、花、魚——都是大自然最具生命氣息的生物,共同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后兩句寫煙波上垂釣,「斜風細雨」的詩意背景,表現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因為這一首詞流傳太廣了,所以題目《漁歌子》就變成了詞牌名,后世不少人沿襲這篇詞作,以此為詞牌,書寫江上漁者的自由生活。
到了宋代,蘇軾偏偏不按套路出牌。人家都是沿襲詞牌,蘇軾卻直接從內容下了手。在張志和詞作的基礎上,直接加了十幾個字,變成了一首「浣溪沙」: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就是蘇軾的《浣溪沙·漁父》,可以說是擴寫名篇中的經典之作了。張志和原文他沒動,只是擴充了15個字。加了一句「散花洲外片帆微」,下闕對原文的「青箬笠,綠蓑衣」加上了限定詞,變成「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張志和的筆下,乃是浙江湖州的西塞山;而蘇軾的筆下,卻變成了湖北黃石的西塞山。兩個西塞山都有不同,但是詩人的情懷卻大致相同。張志和聽聞韓愈被貶湖州前往拜訪,寫下名篇;蘇軾被貶黃州,更是文學史上的大事件。
兩人把目光投射到自然春景之中,在世俗生活之外,感受到自然的蓬勃生機,感受到萬物生長的自由,在「斜風細雨」中感受到片刻來自世界的寧靜——此所謂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