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作為國民詩人,他的傲氣是眾人皆知。
他自小讀遍經史子集,15歲便以詩詞名動一時,除此之外,他還長于劍術,常常攜劍游歷江湖。
那時的李白少年心性,一腔任俠氣。
于是,這造就了他的一身傲骨。
而今天的這首詩,寫于李白的青年時期。
全詩充滿這個少年郎的桀驁不馴,堪稱詩人本色,這首詩叫《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詩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
當時在渝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有一位刺史叫做李邕。
20歲的李白慕名拜見李邕,以求引薦做官。
可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學士,相傳:
因唐朝強得逆天,李邕富得流油。
而且此人眉眼長相非凡,所到之處都能引來大批追星族的圍觀。
下榻時,巷子里更是擠滿了前去拜謁的官員、士子。
所以,這位大學士李邕,自然看不上這個小有名氣的書生娃兒,于是端起了架子,翹著腿,抬著下巴,漫不經心地看著他。
李白見他不可一世,十分氣憤。
詩人的傲骨就支棱起來了,于是拿出平時藐視權貴的樣子,開始高談闊論,不拘俗禮。
最后,李邕聽不下去,吩咐下屬宇文少府招待李白,就這樣打發他走了。
李白年輕氣盛,吞不下這口氣,于是走前留下了一首詩歌,大意如此:
大鵬終有一日能夠和風而起,終有一日能夠扶搖直上九萬里。
即使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力量,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
是的,這只大鵬,就是指我自己。
世人見我高調,聽我豪言壯語都冷笑,表示不屑。
但是,我記得孔圣人說過,「后生可畏「。
十五年河東,十五年河西,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
這麼淺顯的道理,我想李大人一定能懂。
李邕看了這首詩十分狂妄的小詩后,并未生氣,只對宇文少府笑道:
「好小子,有才,也有種!比老子年輕時還狂!」
的確,這首詩因為暢快淋漓,文風犀利,以至被后世傳唱至今。
而李邕和李白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后來,漸漸聲名遐邇的李白,因為縱情玩樂,扶危濟困,加上不善理財,陷入了財務危機,到了準備忍痛賣掉家傳寶物的程度。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正當李白已覺山窮水盡之時,卻又突然峰回路轉。
這個當初被李白一頓痛批的李邕,再一次登場。
這一次,他差人送去三千文銅,解除了李白的燃眉之急。
或許是念在舊交,又或者是欣賞他的才能。
總之,李白的直言不諱,他并沒有記恨在心。
這個李邕,雖然是個權貴人士,但畢竟也惜才愛才。
也多虧了李邕,才有了這首《上李邕》,可謂是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少年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