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即將過去,每一場秋雨的到來意味著一次寒涼的深入,秋季所來臨帶來的蕭殺氣氛,讓思念的人平添愁郁憂傷。雨夜讀詩,最不能忘卻的,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是一首極其深情的雨夜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題「寄北」,也有文獻說「寄內」,因「內」有「內人」之意,因此后人多將此詩理解為李商隱遙寄家妻之作。還有一種說法,詩歌約創作于詩人入東川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期間,當時李商隱之妻已經過世,故應是寄與北方友人的作品。詩中寄贈的對象雖然難以確定,但詩人蜀地思歸、雨夜懷人的繾綣情思卻是真摯感人的。也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全詩內容趨于朦朧多義而愈加耐人尋味。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人開篇就運用雙方問答之語點出了郁結于心的現實矛盾。一邊是遠在家鄉的親友書信詢問自己何日方能回返,殷勤中滿含著對久別重逢的期盼;一邊是漂泊異鄉的自己寂寞思歸卻歸期難定,失落中流露出對漫漫前程的茫然。
此句語言凝煉,寥寥七字涵括了詩人落魄困頓的處境,一問一答溝通著天涯兩端的牽掛。就內容而言,詩人以「君」直呼對方,且全篇文辭親切自然,近乎口語,具有以詩歌代為書信之情味。誠然「君」所關心的定不只是「歸期」,還有詩人目前的生活情狀。這一句也成為流傳后世的千古名句。
「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即是詩人的回復之語:今夜巴山一帶正下著大雨,連綿不斷的雨水漸漸匯集,漲滿了深秋的池塘。「一層秋雨一層涼」,常言所道的僅僅是「入秋而漸寒」的時令特點,然而對于羈旅孤獨的詩人而言,那巴山夜雨給他的則不僅僅是體感的清冷,更是心境的凄涼了。
李商隱一貫擅長以實景來渲染心境,此處他并未止筆于那清寒的夜雨,而是讓思緒順著雨水漫延,最終聚焦到池塘的微妙變化來。「漲」這一動態字眼的運用不僅將池水逐漸積聚的過程表現得十分生動,也真真切切地畫出了詩人那漸釀漸濃的身世之悲與離別之愁。
詩人在前兩句中通過對現況的描寫來表現寂寥難捱的客居愁思,自第三句起則將筆鋒一轉,以超越時空的想象開拓出故人重逢的全新境界來。「共剪西窗燭」即在西窗下共剪燭芯。蠟燭燃燒過久容易閃爍燭花,需要不時地將燭芯剪短才能令其火苗穩定。古典詩文中常將「剪燭」引申為「徹夜長談」。杜甫《羌村三首》中有「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之語,說的是夫妻間的恩愛。這樣的畫面溫馨而甜蜜,似乎已完全跳脫出了他鄉孤處的凄清境地,可「何當」二字又回應首句「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無奈現實,分明提醒著我們「剪燭西窗」不過是美好的希愿。
「卻話巴山夜雨時」,最后一句承接幻想中的談話而來,給原本凄涼的景物抹上了一層淡淡的詩意。「巴山夜雨」的兩次出現,非但沒有使我們感覺單調乏味,反而讓那蘊涵著詩人無限情味的巴山夜雨凝成了最為雋永的意象。這是緣何?其妙在于四字雖同而內涵迥異。前一次的「巴山夜雨」是對眼前之景的實寫;而在這一句中,詩人立足于今夜的孤清去設想將來之歡愉,已是虛筆,又在將來的歡愉中回味今夜之孤清,則是虛中之虛。
全詩語言淺近,格調清新,沒有運用任何典故與象征等手法,與李商隱詩作的整體風格大有不同,體現出質樸自然之美。其構思則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不僅有多重空間的回環往復,而且有多重時間的跳躍交錯,堪稱精妙,被后人冠之以「水晶如意玉連環」的嘉名而學習仿用,不愧為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