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在歷史上有兩個年號,一是唐玄宗天寶十五年,二是唐肅宗至德元年。
這一年遠遠不止改元這麼簡單,吹開歷史塵埃,你會發現史書上這短短幾行字背后多麼血腥和殘酷。
這一年,漁陽鼙鼓在曾經讓人引以為豪的都城長安奏響,大唐從開元盛世回到野蠻的戰國殺戮,仿佛就在一瞬間發生。
敗軍不如寇,流兵即為賊,作為曾經的天朝百姓,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裹入這滾滾亂世之中,自當苦不堪言,詩人杜甫也是其中一位。
杜甫,字子美,才學淵博,生逢盛世卻空有滿腔報國之心卻郁郁不得志,安史之亂的爆發,更是將他打入了深淵,為躲避戰亂,他不得不帶著妻兒到處逃難,亂世中背井離鄉的日子,常常就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
「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床前兩小女,補綴才過膝」,妻子的衣服打滿補丁,小女兒短到膝蓋的褲子上也全是補丁;「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自己兒子餓的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
這種挨餓受凍的苦逼日子,我們從他的詩中可以真實親切的感受到。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的夏天,關中大旱,杜甫不得已離開了陜西地區,在經過了一段輾轉流離的生活之后,最後來到了尚未被戰火侵襲的成都。他在好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開始了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
在草堂的日子雖然不用居無定所,但溫飽問題還是亟待解決,為了養家糊口,杜甫與農民交往學習,親自下地耕作,種菜養花,過上了一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天吃飯的農村生活。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成都迎來了一場如期而至的春雨,大地萬物迎來一場新生。經歷了安史戰亂、各地干旱的杜甫感受著潤澤萬物的春雨,內心十分欣喜,寫下了一首極為清新治愈的《春夜喜雨》詩。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一首詩是杜甫代表作之一,詩中杜甫將春夜的美麗雨景寫得淋漓盡致,雖然全詩沒有一個「喜」字,卻又處處都透露出歡喜,讓我們千年后讀來,仍然感動、仍然欣喜。
接下來我們就跟隨作者盼雨---聽雨---看雨---想雨的情感歷程,去感受杜甫當時的心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雨適時而下,人們需要它的時候他就來了。
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和對于春夜雨水到來時的喜悅心情。
「好」字含情,盛贊春雨。「知時節」將春雨人性化,賦予春雨人的生命和情感,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下雨的時候如期而至了,這就是讓人開心的事,心懷天下蒼生的期盼下雨的杜甫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落下,無聲地滋潤著春天萬物。
頷聯是聽覺感受,也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很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于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
「潛」字和「潤字」擬人化,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
因為春雨是在夜里悄無聲息地開始下,并不是在關注度高的白天,足見春雨有著「潤物無聲」的品格,有著博大無私的愛,并不需要人們感激的的。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雨夜中田間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燈火獨自閃爍。
頸聯緊承頷聯而來寫看雨。好不容易下一場雨,詩人心里唯愿春雨下個通透,撫慰這久旱的大地,所以推門而出,冒著這場來之不易的春雨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讓那江上漁船的燈火,此時顯得更加明亮起來。這里春雨下「黑」與「明」相互映襯,既寫出了云層之厚重,也寫出了世間人在雨中的奔波勞碌。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尾聯是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想到了明天早上春雨過后的美麗景象,經過雨水潤濕的花叢,更加嬌美紅艷,裝飾的整個錦官城更加美麗和迷人。
「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讓這句詩既表現出了春雨過后春花帶雨、飽含生機的情態的變化,也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盛贊的情感,讓人讀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總之,杜甫這首春雨詩清幽淡雅,繪聲繪形,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特別是在煉字造句和細節描寫上臻于完美,讓全詩沒有一個「喜」字,卻又處處透露出歡喜,不愧為詠雨詩中的經典作品,也無愧于后人「此詩絕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