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于詩詞文章創作的包容之態令人震驚,當然也或許是因為社會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是詩詞文章流傳廣度有限的問題,他們不僅允許出現「套用」「集句」,還允許有的人對前輩們的詩歌修修改改,之后編撰選詩集刊刻出版,所以其實現代人看到的一些詩歌版本,很有可能都是被改動過的。
現在被確切認為改動過的詩有李白的《將進酒》,最有力的證據是近代學者在敦煌殘卷中發現了唐抄本的《將進酒》,并且最終大家都更傾向于唐抄本的《將進酒》才是原版,現在課本上學的那是「假詩」,至于證據從何而來,先來分別看一看這兩首詩,課本中的版本大家都很熟悉,它是這樣的:
再來看一下敦煌唐抄本,它叫《惜樽空》:
這兩個版本的區別在哪里?
1.
《將進酒》: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惜樽空》: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發,朝如青云暮成雪。
2.
《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惜樽空》: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
3.
《將進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惜樽空》:岑夫子,丹丘生,(缺2句)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4.
《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惜樽空》:鐘鼓玉帛豈足貴,但愿長醉不用醒。
5.
《將進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惜樽空》:古來賢圣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如果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惜樽空》確實更符合常理,譬如1中將《惜樽空》的「床頭」換為《將進酒》的「高堂」,就是不對的。
「高堂」在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頂多6個意思,最普遍和常用的就2個,一個是「大堂」,一個是「父母」。
而原句大意是:從(某個地方)鏡子中看到了蒼蒼白發。
從大堂的鏡子中看到蒼蒼白發是不是奇奇怪怪的?沒幾個人家里面會在大堂中掛鏡子吧?還特意從大堂的鏡子去看!
但如果是床頭的鏡子就比較說得通了,古人的臥室里總歸是會有幾面銅鏡的,精致一點的還有穿衣鏡。
將「青云」換成了「青絲」,也是有問題的。
可以看到這整句詩「朝如()暮成雪」,用上了「如」和「成」。
但是「青絲」在古代就是指「黑頭髮」,就是黑色的一根根的頭髮;
而「青云」它本是有將盤起來的黑色頭髮比作「云」的意思,形容發式精致,頭髮茂密,似一團云環繞。
也就是說如果是「青絲」的話,根本沒有必要用「如」,因為會翻譯成:早上黑色的頭髮像黑色的頭髮,晚上黑色的頭髮成白色的雪花。
用「青云」就不一樣了,直直地翻譯過來是:早上黑色頭髮像云一樣,晚上就成雪一樣的白色頭髮。「云」和「雪」本也是對應的存在。
其它還有,這里也就不一一說明,總之《惜樽空》在不少人眼里是原版的可能性就是大于《將進酒》,加上還有部分韻腳的問題,以及很多名詩都被宋朝自視才華頗高的文人改過的事實存在,因此大家都傾向于目前所學的《將進酒》是「假詩」,有意思的是,還有不少人認為《惜樽空》比《將進酒》更狂,更符合李白的心理狀態。
那麼狂在哪里?即是5中所列舉的區別了。
《惜樽空》寫的是「古來賢圣皆死盡」,將進酒的是「古來圣賢皆寂寞」,先說「賢圣」和「圣賢」,這兩個意思是不同的,「賢圣」還有可能指的是賢明的圣上,也就是「皇上」的意思。
「皆死盡」和「皆寂寞」就前者比后者更為符合意思一點,因為「寂寞」和「留名」關系不大,「寂寞」只是沒有名聲,「留名」對應的是不能留名,相當于被消除的人,程度是不一樣的。
同時這三個字,前者也比后者更為粗放,前者就很像那種聊著聊著突然爆幾句粗話,還有點咬牙切齒的感覺,后者就相對文縐縐一點。
這樣一來,《惜樽空》這句話的整個意思就變成了:古往今來賢明的圣上都已死盡,單單留下了我這個喝酒人的名字。
深層含義就是:有能力的君主都死了,剩下一些看不到我閃光點的君主,還留著我這種光會喝酒的人干嘛,干脆帶我也一起走啊!
結合將進酒的創作背景雖然各有說法,但都是在李白仕途失意之際,常常借飲酒來發泄胸中的郁積,所以李白也不是任何時候都灑脫,難免有時候過頭,抱怨幾句。
不過敢說「古來賢圣皆死盡」這種話,還是證明他的本質是「狂上加狂」:老子雖然不愉快,但老子也不會慫。
所以很多人更喜歡《惜樽空》。
當然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麼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