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雖然有諸多電影、電視劇把狄仁杰演得神乎其神,如《神探狄仁杰》「元芳,你怎麼看?」,及徐克執導的狄仁杰三部曲:「通天帝國」、「神都龍王」、「四大天王」等。
但狄仁杰依舊是歷史上少數被影視劇,包括民間話本低估的傳奇人物。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狄仁杰不會「飛檐走壁」這般武功,他手上也沒有「亢龍锏」。
電影中武則天忌憚狄仁杰的「亢龍锏」,說是先皇所賜,實際上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時,狄仁杰還是個毛孩子。
而高宗李治繼位后10年,武后就掌握了大權,當時李治是想要「廢武」的,所以命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起草了「廢武詔書」。
武則天知道這件事以后,曾當面質問李治,李治不但沒敢承認,還謊稱一切都是上官儀的主意,所以後來武則天就把上官儀和他兒子上官庭芝都給殺了,上官婉兒及其母親流放掖廷,充為官奴。
當時的上官儀可是一朝宰相,武則天都敢殺,可見李治拿她完全沒辦法,更別說賜狄仁杰「亢龍锏」了。
并且,狄仁杰是文官,按律例是不可佩戴武器的。
盡管如此,武則天對狄仁杰依舊很忌憚,這又是為何呢?
- 02 -
初唐各大家族的勢力權傾朝野,但唯獨不敢動狄仁杰,這就要從狄仁杰的背景講起。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為羌族后裔,後來遷至太原才逐漸漢化。
而在唐朝以前,狄家獨霸一方,其軍事力量堪比近代的張作霖,所以從北魏開始,歷任皇帝都是采取「懷柔政策」,封官最低官職也是秦州主簿、鎮西將軍等。
狄仁杰任寧州刺史時,就肩負著這樣的使命:撫和戎落,得其歡心,郡人勒碑以頌。
高宗擅戰,天下烽煙四起,狄家割據一方,狄仁杰自然是沒人敢動的。
從寧州解任以后,狄仁杰就擢升文昌右丞,因斥責宰相張光輔而貶去復州任刺史,隨后武則天登基,狄仁杰還朝代理尚書,并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
從古至今,歷史上有無數指點江山、匡扶社稷的風流人物,比如諸葛亮神機妙算,劉伯溫的運籌帷幄等。
可幾乎所有人都忽略了狄仁杰的大智慧。
李唐江山能復辟武周,走向正軌,進而建立開元盛世,狄仁杰居功至偉。
- 03 -
武則天登基后,有很多勢力都在「反武」,企圖光復李唐宗室。
但武則天手段毒辣,牢牢掌控著皇權,李旦甚至把自己的姓都改成了「武」。
狄仁杰不管是身為宰相,還是在地方為官,都堅決擁護武則天,因為他知道天下大勢已定,若再倒戈受苦受難的必然是黎民百姓。
所以,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時,武則天又起任了狄仁杰,擢魏州刺史以平亂。孫萬榮一聽前來止戈的是狄仁杰,便不戰而退了。
次年,狄仁杰再度為相。
從那開始,狄仁杰便開始為李唐江山儲備人才,此時他已經進入了人生末年,68歲了。
原本,武則天是想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的,于是就詢問了狄仁杰的意見,狄仁杰情理兼具,堅持認為廬陵王李顯更加合適,遂武則天大怒。
後來,武則天又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下棋怎麼都不贏,便詢問眾臣子是何征兆,狄仁杰借機解夢,淚泣不止,再次勸說武則天立儲李顯。
這一次武則天動搖了,遂遣密史秘密接回李顯,召狄仁杰進宮后說,朕現在將皇太子還給你了!
言下之意就是,以后別在我面前叨叨了。
可狄仁杰認為這樣不妥,既然要立儲,就要按祖宗的禮制讓太子風風光光回朝,以昭告天下,撫慰民心。
無奈,武則天在權衡后,最終就按狄仁杰所說的辦了。
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同時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政變」。
李唐王朝終于回到正軌。
此時的狄仁杰,已經過世五年。
而張柬之、姚崇、桓彥范、敬暉等人,就是狄仁杰生前所提拔的,不僅如此,在朝廷的各個部門,都有狄仁杰安插培養的人才。
他不反武則天,是因為他更注重大局,但他知道,大唐終歸還是要姓李的。
為此,后人常用「桃李滿門」、「桃李滿天下」來形容一個人學生眾多,「狄公」之名,享譽大唐。
他為李唐江山的復辟,下了很大一盤棋。
諸葛亮遺計亂司馬、遺計斬魏延,狄仁杰的功業與之相比,并不遜色半分毫。
這從狄仁杰臨終前的一首詩,亦可以看出端倪。
- 04 -
宸暉降望金輿轉,仙路崢嶸碧澗幽。
羽仗遙臨鸞鶴駕, 帷宮直坐鳳麟洲。
飛泉灑液恒疑雨,密樹含涼鎮似秋。
老臣預陪懸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出自狄仁杰的《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久視元年,即公元700年,武則天率領群臣游覽嵩山名勝,寫下了一首七律《游石淙詩》,也是她筆下唯一的一首七律。
回去的路上,狄仁杰酬唱了這首詩,也是他遺存下來的,唯一的一首。
在這首詩中,狄仁杰先是夸贊了武則天的豐功偉業,后又自稱「年邁」,希望武則天多提拔才俊來取代他。
所以狄仁杰死后,張柬之便出任宰相。
同年9月,狄仁杰因病與世長辭,一代名相的一生就此落下帷幕。為此,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
他的事跡經久流傳,但是「匡扶李唐社稷」的功績,卻很少在文學作品、影視劇中呈現,以至于人們往往忽略了他的雄才大略。
狄仁杰,狄公,真人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