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御史范文正,性情耿直,多次直言上書懟皇帝,朱元璋大為光火,一怒之下,要問斬于他。
行刑之前,朱元璋查看呈上來的奏折,當看到范文正的家族介紹時,急忙把他傳喚至跟前,問,「妳可是范仲淹的后人?」
「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范文正答道。
此話一出,畫風突然轉變,朱元璋不僅當下赦免他的4罪,還賞賜他五方錦帛,御筆疾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賜給他。
明朝與宋朝之間,相隔整整一個元朝,可是朱元璋卻「見字如晤「,給足范仲淹面子,那麼范仲淹到底有什麼樣的傳奇魅力呢?
范仲淹,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他的《岳陽樓記》婦孺皆知,千年傳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北宋以至后世的士大夫都影響深遠,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核心價值觀,比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就是從他的價值觀發展而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幾次被貶都表現得云淡風輕,但卻敢于懟太后懟皇帝懟宰相,梅堯臣曾作《靈烏賦》勸他,學喜鵲,不要學烏鴉,而范仲淹回他
「寧鳴而4,不默而生。」
面對這樣一個性情耿直的硬核干部,宋仁宗雖對他幾經貶逐,但內心卻充滿欣賞和喜歡,范仲淹去世后給他親書「褒賢之碑」四字碑文。
范仲淹謚號「文正」, 「謚之美者,極于文正」,文正是對古代文官最崇高的謚號。
范仲淹去世半個世紀后,寫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4相許」的元好問,在范仲淹的像前,題下「文正范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在邊境為名將,公元1040年,北宋邊疆爆發戰事,西夏大舉進犯,朝廷急命范仲淹前去討伐西夏,那個時候的宋軍是「兵無常將,將無常師」,而西夏軍驍勇善騎射,宋軍根本不是西夏的對手。
而范仲淹一到任,就接連取得幾次大捷,把西夏打的聞風喪膽,不敢再輕易冒犯,「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西夏軍隊聽說范仲淹鎮守邊關,還相互提醒,「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
就在這一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他寫下一首邊塞詞《漁家傲.秋思》,表達堅決抵御西夏入侵的邊塞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塞下:指邊塞,也就是延州。
「衡陽雁去無留意」,古人有云,雁不過衡陽,衡陽又名雁城,有回雁峰,這里比作家鄉。
邊聲:一方面指號角之聲,一方面也指疾風吹過草木,發出凄厲的聲音。
詩文大意為:
深秋時節,西風瑟瑟,延州的風景與江南完全不同,大雁們成群結隊,紛紛向南飛去。落日時分,從四面傳來的各種悲聲隨著號角響起,在千萬座的山巒里,暮靄沉沉,長煙落日,一片城門孤零零地緊閉。
看著眼前這一杯濁酒,心里想念萬里之外的親人,不禁思緒萬千,可軍功未立,戰爭未取得勝利,又怎麼能回到故鄉呢?
遠處傳來羌人悠揚的笛聲,大地早已結滿白茫茫的秋霜。夜深了,將士們都無法入眠,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戍邊多年,青絲已變成白發,只能默默地流著思鄉的眼淚。
詞的上片,寫景為主,反映邊塞生活的艱難,在這個秋天,荒涼又蕭瑟,連大雁都不肯留的地方,將士們卻要長年駐守。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化用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有王之渙的「一片孤城萬仞山」,不管是視覺上,還是之前「四面邊聲連角起」聽覺上,都給人一種肅沙的感覺。
「孤城閉」,也是當時戰況的實寫,延州被圍很久,因為一場大雪,敵軍才得已撤兵,而范仲淹來了之后,加強訓練,修筑防御工事,才使局面穩定下來。詩人借著寫景,也反襯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
詞的下片,主要寫情,一方面寫邊塞生活的苦寒,一方面戰爭未取得決定性勝利,詩人在這種情況下,思鄉心切,又大功未成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
「將軍白發征夫淚」以互文的手法,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多年的秋霜染白了頭髮,歸鄉似箭,又不得回家,只能深夜不眠,飽含淚水。
整首詩,有愛國之情,有思鄉之情,有急于求勝的心情,三種感情交織到一起,與邊塞風光再融入到一起,情感悲壯又蒼涼,意境雄渾又開闊。
這首詞與當時詞壇的風格迥然不同,從唐五代到宋初,詞風都以「艷科」為主,主要寫男歡女愛,比如溫庭筠寫的「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而范仲淹生命中的伯樂,晏殊也還在寫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歐陽修看到這首《漁家傲.秋思》,譏諷范仲淹,「窮塞主之詞」,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實際上它成為邊塞詞的首創。
從詞史上來說,這首詞為豪放詞開了先河,對后世的蘇軾、辛棄疾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