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用凝練簡短的語句,為我們編織了一個或美好或壯烈的意境。
一首詞講述一個故事,面對離別,你信不信也有「一夜白頭」呢?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云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鷓鴣天·代人賦》
《鷓鴣天》是小令詞調,雙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嵎詩「春游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于此。因鷓鴣叫聲曰「行不得也哥哥」,故賦男女離別相思為本調之作。
辛棄疾詞計620首,《鷓鴣天》就有63首,占十分之一多,可見對這個詞牌的喜愛,這首《鷓鴣天·代人賦》就是其中一首經典之作。
詞中寫的是一個女子的離愁,對遠去情人的相思之苦。
「晚日寒鴉一片愁」,夕陽落下,日晚寒鴉是她的離愁所致,「愁」和「恨」是全篇的基調。
但是作者并沒有一味寫愁,而是用清新愉悅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樂景:柳塘新綠卻溫柔。
這溫馨柔美的境界將感情表現得異常微妙,耐人尋味。
那一池春水,垂柳倒映,鴛鴦嬉戲,怎不讓人想到歡聚時分的「溫柔」無限。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
主人公的心緒低回婉轉,作者的筆觸搖曳生姿。
「無離恨」、不「白頭」是假設,是希望,但現在,假設未成,「白頭」已然。
下片承接上文,感情連貫,「腸已斷,淚難收」。
當感情如洪水爆發,沖破堤防的時候,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也到了極致。
「相思重上小紅樓」,一次次相思,一次次登樓顧盼,卻等會相思之人,深重的悲涼感讓人唏噓。
最后兩句,「情知已被云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明知行人已經走到山的那一邊,凝望已經是徒然,但還是忍不住「重上紅樓」、「頻倚欄桿」,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麼纏綿悱惻啊!
其中的相思之深、離別之恨,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讀完此詞,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
暮色四合,天際尚留有一抹紅色,卻也即將隱去。
寒鴉歸巢,黑色的身影劃過,沒有痕跡,振翅的聲音在空中流動、彌漫、散去,最后恢復死寂。
倦鳥知返,問君,何時歸?
輕風拂過,塘邊的綠柳揚起嫩條,交織著纏綿與溫柔。心不由隱隱作痛。此般柔情,如今于我,好像相隔很遠了……
人去樓空,錦被上殘留的氣息也好像被時光侵蝕殆盡。腸已斷,淚難收,問君,今夜是否也無眠?
倚朱欄,抬望眼。夜色中目力所及,僅是幾處濃黑,那是重疊的峰巒。
料想明日,我的視線也將被此阻擋,望不斷的青山隱隱,流不住的綠水悠悠。
我的思念啊,何時可以傳達到天地的那一頭!
清冷的月光下,我無助地守望著你的歸途。看不透層層的迷霧,盼不到黎明的出路。
紅樓深處的愁苦,心間縈繞的孤獨,誰解,誰讀!
在中國的古代詩詞中,一直有用香草美人寄托對政治理想不懈追求的傳統。
公元1181年,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這首詞就是他彈劾解官后,閑居時所作,表面上是「代人賦」,寫美人相思的苦悶,實際上卻寄托了自己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苦悶。
辛棄疾的這一生,披肝瀝膽為國家,但盡管擁有一身才干,卻只被朝廷用來鎮壓盜賊,後來還因為朝廷中善妒的小人不合而受到排擠。
他在家中閑居了長達二十年。這二十年,本是一個人建功立業最好的時候,但辛棄疾除了和友人唱和,并無多少實事可做,心中之愁,自不必說。
他的愁,是「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丑奴兒》
他的愁,是「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他的愁,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他的愁,是「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鷓鴣天》
他的愁,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到底心中是有多少愁,才能寫下這麼多的感慨!
不過,在他所有寫愁的名句中,還是最喜歡這句「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若非經歷了人世間的生4離恨,又如何相信會有地老天荒的愛情。
所謂白頭,又是什麼,多少人許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諾言,到最后,都付與了無情的流光。
總有那麼一個人要提前離場,而那個伴你白頭的人又會是誰?
這一句,不知打動了世間多少有情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