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以「不世之材自居」,青年時期就寫下:「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扶搖直上不是一句夸夸其談的妄語,是他此生最大的愿望,他身處于詩歌最繁榮的時代,擁有最卓越的才華,也像諸葛亮為了匡扶蜀國一樣,為大唐鞠躬盡瘁,但卻始終得不到重用。
仕途不順,讓他「無案牘之勞形」,可以瀟灑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李白仗劍游歷,詩酒人生,在此期間,寫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其中共有一首很妙的詩出自于他醉酒后,酒醒后才發現上聯寫得太完美了,清醒狀態下的他怎麼也對不上下聯,如今上聯已經成為了「絕對」。
如果說歷史上從來沒有李白會怎麼樣?似乎也沒什麼大影響,對嗎?只不過可以少背誦很多唐詩,不用為默寫《將進酒》、《蜀道難》等煩惱,也會少用很多成語,如果歷史沒有李白,談及愛情,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刻骨銘心」,說到豪氣,不懂什麼叫「一擲千金」……更別提浮生若夢、仙風道骨、蚍蜉撼樹、驚天動地……這些詞語里,若沒有李白,甚至連名川大江等絕美的風景也會失去幾分姿色。
歷史上的李白沒在政治上做出驚天動地是事業,他的詩歌,卻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倘若李白沒有酒,恐怕李白也非李白,他詩中的山河月色,風波竹影,都會稍稍遜色,李白的作品中,最精彩的幾首,往往都和酒有關。
他有一聯酒后所作的對聯,僅僅只有半聯,卻成為了「千古絕對」。事情還得從李白游歷時無意間進的一個小鎮說起,走到村口的時候,看到了一家鐵匠鋪,一位姓白的老鐵匠正在打鐵,得知李白來了這里,立馬前去索字。
老鐵匠也是個實在人,他知道李白的文采斐然,寫出來的東西都是上好的,若是能夠為他提一首對聯,那鐵匠鋪也一定會蓬蓽生輝。他知道李白愛喝酒,自己平時也會喝兩口,家中正好有兩壇舍不得喝的好酒,因為要求字,總不能空手去,家里也沒什麼好給的,只有這兩壇好酒還拿的出手。
李白是個不拘小節的人,他曾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為了美酒,他愿意一擲千金,給老鐵匠寫個對聯換得美酒他自然樂意。于是他一口答應了,李白也不是馬虎敷衍的人,寫東西總需要靈感的,靈感來了則一氣呵成,若是沒有靈感,不僅寫不出什麼東西,就算寫出來了,內容也干巴巴的。
李白讓老鐵匠先回家等一等,鐵匠回去后,酒香不停地躥進鼻子,看到好酒李白也忍不了,于是乎打開壇子就喝起來,一下好了好多酒,酒勁上來了,李白的靈感也來了,一邊說,一邊寫下:「青林口,白鐵匠,生紅爐,燒黑炭,坐南朝北打東西。
」
因為喝酒太香,李白喝得太多,寫完上聯之后,就酣睡了,等到第二天,老鐵匠迫不及待地來找李白,想看看對聯寫好了沒,等他趕到時,李白還在酣睡,老鐵匠看見李白還只寫了上聯,連忙叫醒他,讓他趕緊把下聯也寫出來。
李白拿過上聯,連自己都愣了一下,這件上聯中青白紅黑南北東西,恰好吻合《易經》中的四色、四行,同時,又將人物地點事件寫得一目了然,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改一個字都會讓這句之大打折扣,他嘗試對了又對,卻始終沒有想出能和上聯媲美的下聯來,他只能抱拳對老鐵匠說抱歉,而這上聯也成為了「千古殘聯」。
762年,李白去世,他到最后都沒有再對出合適的下聯,但后世不少人看到李白留下來的千古殘聯都想試一試,比如說,有人就寫下了:「綠竹廟,黃半仙,穿青衫,挑黑旗,面上背下觀左右。」只不過覺得稍遜一籌。
還有人給的對聯是:「周口店,秦書生,背漢賦,吟唐詩,經冬歷夏看春秋。」這一則暗含了歷史朝代更替,同樣也寫出了春夏秋冬,對仗工整,屬于對得比較好的一則,但是和李白所做的上聯相比,還是沒有那麼精妙。
李白所題的上聯雖然成為了千古名句,而他自己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但這并不意味著不會出現完美的下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古人的詩歌底蘊深厚,但是現代人也一樣有不少有才之人,不然,歷史為何會不斷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