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文賞析 -
…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出自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 創作背景 -
..
開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初遇37歲的孟浩然,結下了千古之誼。
彼時,李白剛剛仗劍出蜀,揮金30萬,卻沒交下什麼能肝膽相照的朋友。
而孟浩然早已拜謁過張說、張九齡和韓思復,仕途同樣無望。
所以這次會面,是兩個失意人之間的苦情碰撞。盡管如此,李白還是羨慕孟浩然的,因為他是孟子的后人,又因不仕唐睿宗李旦(諂媚武則天)而留下美名。
反觀李白,他現在什麼也沒有,錢已花光,還被李邕嘲諷。他自吹是李唐宗室的后人,以及出生時天有異象,不過都是自我安慰罷了。
于是,兩個人縱情暢飲,聊了很多,并且都做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定。
李白決定結婚,娶得是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
孟浩然決定去參加科考,這是他極不情愿的方式,以他的出身,被名卿、權官舉薦才是最大的榮耀。
公元727年,孟浩然赴長安,信心滿滿,還作《長安早春》以抒懷,亦結識了王維,成忘年之交。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728年放榜,孟浩然名落孫山,醉酒后孟浩然大鬧太學,賦詩《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太學眾生為之擱筆,無人能對,很快孟浩然的大名就享譽京師。
某一日,孟浩然在王維的府邸做客,恰巧趕上唐玄宗來閑逛,于是王維就向李隆基推薦了孟浩然。這是孟浩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為官機會,卻讓他給糟蹋了。
因為他向李隆基獻的詩是舊作《歲暮歸南山》,其中有兩句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李隆基是懂詩的,自然極為不悅,張口便說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就這樣,孟浩然被放逐長安。
心情極度不佳的孟浩然并沒有急著回襄陽,而是開始漫游吳越,這首詩就是他過桐廬縣境時所作,題為懷念揚州故友。
詩文大意可解為:
山色逐漸昏暗,聽到猿啼更加使人憂愁,桐江水流湍急,日夜都不停息;兩岸有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月光傾瀉,照著一葉孤舟;
建德的風光雖好,卻不是故土,心里最懷念的,仍舊是揚州的故交老友。憶起往昔,忍不住淚灑兩行,遙望大海的西岸,希望它能把我的愁思載去揚州。
建德:唐時郡名,今浙江省建德縣一帶;
維揚:即揚州;
海西頭:指揚州海岸,隋煬帝《泛龍舟歌》中有: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
孟浩然這首詩,意境悲涼,心情郁郁,故落筆沉重,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風、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象,游走在字里行間中,襯托秋思,更顯料峭清寒。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詩的首聯,詩人便愁緒滿滿,日暮西山,猿啼悲拗,況江流湍急,給人無根漂泊之滄桑感。
本來一個人宿舟江上已經很孤獨了,這番景象更讓人難以控制情緒。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頷聯這兩句詩為千古經典,風吹兩岸,月照孤舟,寂寥之感倏然而起,樹葉沙沙作響,映襯清冷的遠光,把秋的寒意無意中就展現出來。
和前兩句聯系到一起,一種江海漂泊,孤寂無依的羈旅之苦,表達得淋漓盡致。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頸聯這兩句詩是詩人的感懷,但有一個疑問是,孟浩然為何此時獨憶揚州?
因為此前,李白和孟浩然曾在維揚相聚,并受到了李白和當地文人的追捧,那個時候,他對未來還是抱無限希望的。
然而此時此刻,孟浩然卻被李隆基遣出長安,心中郁結之情難以言表。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所以到最后,孟浩然忍不住淚灑衣襟,再次通過「遙望」而體現了內心無邊的孤寂。
縱觀整首詩,拋開詩人的遭遇不講,其景象凄涼悲肅,懷人思鄉之情甚濃,對往事的回憶沉重無比,是一首難得的托物抒懷之作,尤其是筆觸深沉渾厚,情節交融,頗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