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在中國是一個魅力十足的節日。為了能夠慶賀這樣的節日,即便是在宵禁最嚴厲的唐朝,在元宵這天也會解除宵禁,可見元宵節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在這麼重要的日子里,怎麼可能少得了才子佳人們的參與呢?精通音律的周邦彥就以一首《解語花·上元》讓人們記憶深刻;才傾大宋詞壇的才女李清照也以一首《永遇樂·落日熔金》讓人們記住了她;歐陽修更因「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贏得了世人的口碑;辛棄疾最終也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句子征服了人們的記憶。
不過,除了這些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名作外,宋詞里面還有一首寫得非常好的詞作,這首詞作寫得意境絕佳,催人淚下,讀了讓人贊不絕口,它就是北宋詞人賀鑄寫下的《思越人》。
賀鑄出身高貴,是宋太祖賀皇后的族孫,他的妻子是皇室之女。賀鑄最顯著的外貌特征是:長身聳目,面色鐵青,長相奇丑,被人戲稱為「賀鬼頭」。
賀鑄小時候就有戍邊衛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有胸懷天下,心系社稷的家國情懷。
但是,由于賀鑄豪俠任性的性格不為人所容,又喜歡談論當下的天下之事,且不肯依附權貴,所以,他只能任右班殿直、通判、校書郎一類的小官。
年輕時的賀鑄,無憂無慮,雄姿英發,是京城里一位瀟灑的詩酒少年。正可謂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這時候的賀鑄,風流倜儻,任性而為。每到元宵佳節,肯定會來到繁華熱鬧的京城,賞玩奇光異彩的各種元宵美景,真的是好一個人間自由郎。
然而,人都是要長大的,尤其是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就算是賀鑄這樣的皇親國戚也不可能例外。所以,雖然賀鑄不屑與當時朝中的權貴為伍,但是他也不得不當一些小官,以此來維持生計。
因此,少年時就有戍邊衛國,建功立業的賀鑄,此時感覺大志落空。而做了小官的賀鑄,只能輾轉在外,長期奔波,使得他有家難回。
時光荏苒,轉眼又到了元宵節這天,京城到處張燈結彩,到處火樹銀花,到處車如流水馬如龍。人們月夜賞月,猜燈謎,看花燈,盡情游賞,歡樂無比。
而漂泊在外的賀鑄,看到的元宵卻是萬戶千門車馬稀,行人卻返鳥休飛。面對如此強烈的反差,賀鑄不自覺地想起了少年時的元宵。
陷入幻想中的賀鑄,想起了少年時無拘無束的自由時光,想起了少年時期的恣意玩樂。今昔對比,賀鑄不禁潸然淚下,倍感孤獨,倍加落寞,心里自然生出無限感慨。
墜入無盡的回憶之中,賀鑄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夢中的另一種世界,使得賀鑄更加唏噓不已,于是夢醒之后,便寫下了一首感慨良多的《思越人》,讀來讓人淚目。
思越人
宋·賀鑄
紫府東風放夜時,步蓮秾李伴人歸。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香苒苒,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鳳凰城闕知何處,寥落星河一雁飛。
此詞是賀鑄由眼前凄冷的元宵之景,回想到少年時的元宵盛況,再入夢后的夢憶之作。詞以現實中的元宵與夢中的元宵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從而使得詞人產生了一種撫今追昔的深刻情緒,進而使得本詞更加的情感深沉。
在詞的上闋中,詞人賀鑄以「紫府東風放夜時,步蓮秾李伴人歸」兩句開頭,把少年時期的元宵與夢中的元宵合為一處。說天宮的東風初起,人間也解除了宵禁,暢游在元宵華美無比的花燈里,那美艷如秾李一般的女子,踏著凌波微步,步如蓮花輕搖,與我相視而笑,相伴而歸。
這兩句詞表現的是少年時記憶中的元宵與夢中的元宵相結合,使人感覺恍惚如在夢中,又仿佛置身在真實的繁華熱鬧的京城。
而在這樣真實而繁華的京城中,詞人盡情的歡笑,盡情的放飛自我,那種激動的心情,無形之中溢于言表。而最讓人興奮的是,詞人還遇到了自己夢中的女神。她宛若仙子,踏著凌波微步,走起路來步如蓮花,怎不令人心醉?
在下一句詞中,詞人以「五更鐘動笙歌散」表明時間已至五更,晨光已現,人們才戀戀不舍地離散開去。但那節日難舍的笙歌,仍然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仿佛節日還在繼續,只是略顯蕭條而已。
上闋的最后一句,詞人以「十里月明燈火稀」一句,說明天已經亮得差不多了,雖然此時只有稀稀疏疏的幾盞燈火,但是已經能夠看清十里之外的景物,天上的明月依然舍不得離去。而此時的詞人,雖然與愛人游賞了一夜,卻依然感覺不到絲毫的疲倦,反而對眼前的美景流連忘返。
從詞的上闋來說,詞人僅僅用了四句詞,便描繪出了京城元宵的熱鬧景象,充滿了夢幻般的甜美,充滿了對少年時自由時光的留戀。
在詞的下闋中,詞人以「香苒苒,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三句,以現實中凄冷的元宵之景出鏡,把如夢境一般的元夜拉回了現實。
而夢境中元宵的笙歌、花燈、佳人等美如夢幻的一切,全都被現實擊得粉碎,擊得無影又無蹤。
回到現實的世界里,只看見縷縷熏香裊裊,夢境依稀,似有似無。唯一真實的,是那來自現實的凄冷和心靈的孤寂,而之前的所有繁華,都已無跡可尋。
詞人實實在在能夠感受得到的,是冬盡春回,天氣變暖,使得人們都想更換春衣。而春暖花開,并沒有使詞人感到一絲絲的溫暖。相反,夢境中的繁華熱鬧,現實中的清冷孤寂,兩相對比,更加增添了詞人的哀傷之感。
夢幻與現實的對比,使得詞人生出無限感慨:「鳳凰城闕知何處,寥落星河一雁飛」。過去,曾經風光無限的懵懂少年,瀟灑暢游在龍飛鳳舞的京城。如今,卻成了千里之外的他鄉之客,夢中的京城又在何處?曾經的風光在何處?
這兩句詞,使得本詞的情感達到了[高·潮],使得詞人一下子痛哭涕零,使得讀者一下子有如從高峰跌入了深淵,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孤身在外的我,鄉愁不斷,惆悵無限,躊躇徘徊中,在晨光中我看到一只孤雁失伴而飛,一聲凄厲的嘶鳴,流露出無比的哀傷。而我,恰如那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難以飛回千里之外的家鄉。讀到這里,真的是催人淚下。
最后的這兩句,「鳳凰城闕」指的是詞人少年時代熱鬧的京城。而「寥落星河一雁飛
」的「雁」,很明顯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代指詞人自己。
總的來說,詞的上闋,詞人描繪了京城元宵的熱鬧景象,充滿了夢幻般的甜美,充滿了對少年時自由時光的留戀。而詞的下闋,詞人突然筆鋒一轉,回到了凄冷的現實。強大的反差和對比,使得詞人瞬間感覺如黃粱一夢,像天涯流落的孤雁。
從全詞來看,詞人主要使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他以夢中的元宵和少年時記憶中的元宵,來與他鄉冷落的元宵做對比,襯托自己當下獨處異鄉的凄涼和無奈。
而用一只失群的孤雁,在結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凄清的畫面,象征了詞人受到的冷遇,表達了詞人所承受的巨大悲哀。
不得不說,詞人僅僅用了幾句短短的詞,就將自己的身世之感,愁悶之情,深刻而傳神地表達了出來,展現了詞人遠在他鄉的孤寂悲涼。
而這一切,都足以說明賀鑄這首《思越人》構思精巧,上闋敘之以虛,下闋敘之以實。以樂景襯托哀情,從而在一夢一真、一虛一實之中,把一首意境絕佳的好詞含蓄而又蘊藉地表現了出來。
而詞中凄美而絕佳的意境,讓人越讀越覺得意韻深遠,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尤其是最后的一句「寥落星河一雁飛」,讓人喟然長嘆,催人淚下,越品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