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大家還記得這首詩嗎?這是李商隱在重讀韓偓給他的送別詩后,因發感慨并驚于韓偓的才情所寫。
李商隱的這首詩因一句「雛鳳清于老鳳聲」聞名遐邇,而韓偓本人也更因這句「雛鳳清于老鳳聲」而被世人周知。要知道,當時的韓偓才僅僅10歲而已。
能夠得到李商隱的賞識,必定不是等閑之輩。韓偓10歲即可賦詩行文而驚艷眾人,已經注定他往后在詩壇的位置。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自己不懈的勤學苦練,韓偓成為晚唐的「一代詩宗」。
于古詩詞中識詩人,于古詩詞中品人生;詩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來自韓偓的一首詩。此詩為韓偓在春天時所寫,它于優美的意境中飽含濃郁的情感,讓人讀后不由為之叫好。
春盡
唐·韓偓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韓偓 ,字致光,小字冬郎,號玉山樵人,我國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韓偓不但有著晚唐「一代詩宗」的稱號,還是「南安四賢」之一。
早期的韓偓因為仕途順利,所以生活安逸而善作艷詞,但是后來經受過被貶的遭遇后,韓偓的詩風與性情也隨之大變,他的詩筆開始關注民生與政治。
晚年的韓偓退居南安,詩風又多了幾分閑適與恬靜。我們這里所分享的這首《春盡》就是韓偓晚年居于南安所作。
詩的首句虛實結合,初步將作者較「閑」的形象勾勒出來: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因惜別春光,連日都在醉昏昏的狀態中度過,而每次醒來的時候也都會發現衣服上到處都是酒痕。
一個「春」字在切題的同時,也很自然地為詩增添了畫面感。而一個「醉」字則又在呈現作者「閑散」形象的同時,也很充分地詮釋了他復雜的內心。
詩的題目為「春盡」,所以結合題目我們就可以得知,作者因為春天的離去而感傷。
詩人們一般都有「傷春」之懷,至于原因,也都不外乎因光陰流逝而引起的對生命的感嘆。而作者也不例外,他在首句中也是比較含蓄地將自己的傷春之情表達出來。
因為「無事」才「閑」,因為「閑」才整日「醉酒」。在一「醉」一「醒」間,在實實在在的舉動中,作者自身之「閑」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內心之「憂」也同樣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春將盡時的景象是什麼樣子的?詩于頷聯中做出了描寫: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細細的流水載著落花流向深澗,陰暗的煙云帶著細雨飄向遠處的孤獨村落。
和首聯相比,這一聯尤其具有畫面感,而且它的畫面感還頗為唯美生動。在這其中,作者妥當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水」「云」這兩個物象活化,讓它們具有一般物象所沒有的情感色彩。
二句都從動態角度出發,把「春盡」時的那種凄涼氛圍渲染出來。并且這種「凄涼」又無不隱含著作者的內心,所以,這就是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頸聯蕩開一筆,直接進入抒情的環節: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閑居的日子里,讓人感覺格外寂寥,所以很容易產生春愁春恨,在這偏僻的地方就連古人的魂魄都難以召喚。
其實前兩聯就是對情感抒發所做出的鋪墊,故而這里的頸聯就順勢而發,來得及時又自然。
句中的「閑」與首聯中的「醉酒」狀態相呼應,「迥」又與頷聯中的唯美自然之景相呼應。這是此詩于脈絡與布局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流暢性與緊湊性。
「芳時恨」「自古魂」皆是對作者情感的有力表達。作者歷經了巨大的政治變動與人生坎坷,最后以「閑散」人的身份寄身于僻遠的他鄉。沒有親朋好友,就連古人的魂魄也難召喚,面對這樣的境況,作者的心情如何,用一個「恨」字來解釋再恰當不過。
在一切「杳無音信」的處境中,誰料想詩在尾聯中卻又帶來了一絲安慰: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非常感激那流鶯能夠相傳深厚的情誼,每在清晨的時候還會特意飛到西園來。
尾聯再次運用擬人句修辭手法,把詩的情感色彩借「流鶯」暫時點亮。這里的「流鶯」看上去就如黑暗中的一束火光,給人以希望與安慰。
但是細細品來,它卻只不過代表了作者的一種自我安慰罷了,所以流鶯最終承載的依然是一種寥寥與傷感的情感,它作為「陪襯」物象,把作者孤獨煩悶的形象烘托得更加清晰、充分。
細水浮花春已盡,流鶯有恨囀無休;各位看官,當讀完韓偓的這首詩后,不知你有何特別的感想?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