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中國宋朝歷史上有名的大文豪,他才情過人,即便是出口成篇的詩作,也能流芳千古。
有一次,蘇軾前去看望被貶謫的友人王鞏,無意間見到了王鞏的美嬌妻,瞬間羨慕不已。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友人的這位妻子不僅擁有美麗的容顏,還擁有豁達通透的心態,絲毫不覺得跟著王鞏被貶到荒涼之地是在受苦。
交談過后蘇軾忽然來了靈感,當即作了一首詞,卻意外成了經典詩作,流傳到幾千年之后仍被世人贊頌。
蘇軾的友人和妻子是如何在困境中生活的?蘇軾寫下了怎樣的一首詞?
這還要從蘇軾的的文學造詣以及他被貶的經過說起...
蘇軾出生于北宋宋仁宗當政時期,其父是當時小有名氣的文人蘇洵。
在父親的影響下,蘇軾和弟弟蘇轍也喜歡上了文學創作,相比之下少年蘇軾的天賦要略高于弟弟蘇轍。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在父親的帶領下,離開家鄉到京城參加科考。
蘇軾的家鄉在今天的四川一帶,距離當時的京城很遙遠,因此到了第二年,他才趕到京城參加了當年的科考。
當時的主考官正是名噪一時的歐陽修,科考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歐陽修向來主張詩文革新,而蘇軾的文風恰好是清新灑脫的新式風格,因此蘇軾的答卷令歐陽修耳目一新。
對于蘇軾的文章,歐陽修越讀越欣賞,隨即給蘇軾評定了第二名的成績。
文中,蘇軾寫到:
「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陽修對此尤其喜歡,卻不知這句詞是何出處。
于是他在事后詢問了蘇軾,不料蘇軾卻直言:「何必知道出處!」
歐陽見蘇軾才情過人,又如此豪邁灑脫,瞬間對其更加欣賞了,直言蘇軾日后必定前途無量,并且預測他「文章必獨步天下」。
若是普通的年輕人,受到科舉主考官如此贊揚,必定會洋洋得意千恩萬謝。不過,蘇軾一向耿直,并沒有把歐陽修的話當回事。
此后,蘇軾又參加了中制科考,一舉考中進士并入朝為官,從此步入了時人趨之若鶩的仕途。
當時是宋神宗主政,神宗向來愛惜人才,他見蘇軾才華橫溢,便封蘇軾為大理評事。
在官場上蘇軾清正廉潔,喜歡結交有真才實學的同僚,但卻從不結黨營私,因此深受宋神宗欣賞。
不過蘇軾當了幾年官后,父親蘇洵卻忽然去世了。
當時,宋朝非常注重孝道,很多官員在當差期間如遇父母過世,都會選擇回家守孝。
蘇軾從小深受父親教導,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于是便暫時離開了朝堂,回到家鄉為父親守孝。
三年守孝期滿后,蘇軾又回到了朝堂繼續任職,然而彼時朝堂之上早已掀起了王安石變法的風波。
對于王安石推崇的一些激進舉措,蘇軾和他的恩師歐陽修非常不滿。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給宋神宗,大談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種種弊端,不料此事被王安石知曉了。
王安石憤怒不已,便安排心腹御史謝景在宋神宗面前彈劾蘇軾的種種過失。
蘇軾一向不善結黨,又遠離朝堂多年,自然不是王安石的對手。
在王安石等人的排擠之下,宋神宗差點對蘇軾起了殺心。
好在宋神宗顧及祖宗律法,沒有要了蘇軾的性命,只是將他貶了官。
在北宋時期,官員如果受到刑罰或貶謫,皇帝為了徹底清除隱患,往往會連帶著收拾與這位大臣親近之人。
蘇軾性情豪邁,一向喜歡以文會友,因此在文壇中結交了不少好友,其中一位便是王鞏。
蘇軾被貶后,他的親弟弟蘇轍并沒有受到多大牽連,反而是王鞏由于與他私交甚密,成了首當其沖被殃及的池魚。
王鞏是什麼身份呢?
在蘇軾的眾多朋友中,為何唯獨他被牽連的程度最高呢?
王鞏是宋初名相王旦的孫子,從小受到家族長輩的影響,對詩詞歌賦非常感興趣。
成年后的王鞏勤于創作,不但出了多部書集,還在詩作和繪畫方面小有成就。
王鞏本人有真才實學,再加上祖上蔭庇,很快就功成名就步入了仕途。
進入朝堂之后,他先后出任太常博士、揚州通判、宗正寺丞等職務,雖然官職不高,但一向淡泊名利的他也樂在其中。
在為官期間,王鞏結識了與他興趣相投的蘇軾。
嚴格來說,是他仰慕蘇軾的才華,主動接近蘇軾并與他結為了詩友。
王鞏和蘇軾喜歡的詩歌風格相近,二人常常互相切磋,并保持書信往來。
蘇軾喜愛在府中設宴,以詩會友,王鞏作為他的好友自然常常受邀赴宴。
因此在外人看來,這二人可謂私交甚密。
後來,蘇軾因為得罪王安石和宋神宗被貶謫,王鞏也正是因為與蘇軾過于親近,而慘遭連累。
王鞏向來品行端正、為人仗義,本身對于功名利祿并沒有多高的奢求,因此他并沒有參與這次「保守派」和「激進派」之間的黨爭。
但此次宋神宗鐵了心要連帶著懲罰他,他雖然深感冤屈,但也無可奈何。
君命不可違,接到圣旨的王鞏雖然心有不甘,卻也只能收拾三兩行囊準備奔赴苦寒之地。
此去路途遙遠,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來,于是,他把家里的傭人讀遣散了,并且允許妻妾們自由選擇是否追隨他。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天過去,昔日繁華熱鬧的官邸,瞬間就變得空空蕩蕩。
而平日圍在他身邊的那些妻妾,也大多選擇了大難臨頭各自飛。王鞏頓感心中悲涼,失望之余準備只身上路趕赴嶺南。
不料這時一個名叫「宇文柔奴」的女子忽然出現了,表示愿意追隨王鞏。
「柔奴」是家里的一名小妾,在此之前王鞏與她的關系并不親近。
直到此時這個女子立在自己眼前,王鞏才想起,原來這是自己曾經帶回來的一名歌女。
「宇文柔奴」小時候也是大家閨秀,其父是宮中御醫,母親是出身名門的貴婦。
在父親和母親的栽培下,柔奴出落得亭亭玉立,不僅能歌善舞還略通詩詞歌賦,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一般美好。
然而不幸的是,幾年前她的父親因為卷入宮斗,被人冤枉成了戴罪之身,最終慘死在了牢里。
父親遇害后,母親由于傷心過度不久后也撒手人寰了。
當時,宇文柔奴尚且年輕,偌大的家業便被叔父一家霸占去了。
叔父擔心日后柔奴會奪回家產,便狠心將她賣到了歌舞坊,讓她淪為了一名舞姬。
之后,宇文柔奴被迫留在歌舞坊賣藝,過著凄苦無依的生活。
在一次演出的過程中,她恰巧遇到了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太醫,陳太醫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老友的骨肉流落在風月場所。
于是,他便托了很多關系,將宇文柔奴救了出來。
之后他便將柔奴養在自己府中供她吃住,還教她一些治病救人的醫術。
宇文柔奴學有所成之后,便辭別了陳太醫,開始在外行醫養活自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