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達依依惜別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又如表達別后期待重逢的《山中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如果說送別詩只是表達對友人的情感,那可就平淡無奇了。
要是能在詩中讀懂一個朝代文人的心態轉變,那可就真厲害了。
接下來要分享給大家的這首詩,可謂是一語雙關。
讀懂它,你就讀懂了一個時代文人,在「仕」與「隱」間的輾轉掙扎!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送別》
此詩約寫于詩人中年時期,為了養家糊口,他來到了長安尋求晉升的機會。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飲」是使動用法,「使……飲」。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吧,你這是要到哪里去呢?
飲酒餞別是古人一種常見的送別形式,如折柳送別、吹笛送別等。
這一句敘事,交代王維與友人送別的場景。
這個友人,或許是王維相識已久的故人,又或許是初次謀面的陌生人。
詩人沒說,但我們知道的是:
匆匆相遇,轉瞬分別。
人生何處不相逢,人生又何處無別離。
天長海闊,相見無期,所能輕輕道來的,也僅是這看似淺淡實則深情的一句——「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歸臥」是指歸隱;「陲」是指邊緣。
「南山」是指終南山,是佛教、道教的發源地,許多文人志士歸隱的首選地。
你說是因為生活不得意,想要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
一句「不得意」,既道出了友人政治上的失意和歸隱的決心,同時又貼合了多少文人志士內心的惶惑與落寞。
都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何等光華榮耀?
然而十年寒窗苦讀,換來的卻是一朝名落孫山。
此間數之不盡的失敗與絕望,又有誰能理解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朝堂之路不通,便索性歸隱深山吧。
人生有那麼多的選擇,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
友人安慰自己。
王維明白友人在官場上的失意,更理解他歸隱深山的舉動,就有了最后兩句對友人的勸慰: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只管去吧,我不會再追問。
在那深山更深處,有綿延不盡的白云,在天際自在飄蕩。
「白云」是虛無變幻、流轉不息的,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其中所表達出的禪意正是王維追尋「明心見性」的最高境界,是禪性的外化表現。
再迷人眼的富貴榮華,終有一天也會耗盡,而白云卻是變幻多端、綿延不盡。
看盡了長安的繁華,看慣了人生的不盡如人意,還不如友人您回歸山林快活自由。
結尾這兩句詩,既表達了王維對友人歸隱的羨慕,也折射出對自己如今狀態的萬分感慨。
王維羨慕友人可以遠離官場,擺脫束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自己卻還在為此糾結,難做抉擇。
天寶年間,即安史之亂前,王維官至給事中,是一份不錯的差事,養家糊口足矣。
但官場的黑暗,令王維感到擔心,于是選擇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既是出于濟世救民,同時也是出于自身的考量。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
第二年,安祿山就攻陷了長安,王維被俘獲,只能被迫做偽官。
這一年間,王維備受煎熬,還好能在禪學佛理找到歸宿,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慰藉。
戰亂是平息了,但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
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而王維曾寫下《凝碧池》一詩,抒發了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深,為其躲過這一劫難。
再加上其弟弟平叛有功請求削籍為王維贖罪。
王維得以寬恕后,降為太子中允,后遷中書舍人,官至尚書右丞。
晚年的王維厭惡官場黑暗,尋找心靈的桃花源,最終歸隱于終南山。
棄仕而隱的他對于官場淡然釋懷了,回歸山水田園之中。
《終南別業》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就是他后半生的寫照。
在現代人看來,「佛」可以理解為佛系,云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
正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筆墨輕輕淺淺,卻禪意深厚。
王維見證了盛唐的變化,也領悟到了官場的險惡,才寫出這一首既表達對友人的慰藉,同時又展示自己內心復雜情感的《送別》。
才有了流傳后世的千古名句「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
只要心性不改,瀟灑地退場,告別往日的失意糾結,又何嘗不是人生另一種美好的選擇呢?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