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大唐詩壇誰最牛,一定有人說,那必須是李白,因為他是「詩仙」。
自然,也會有人說王勃,畢竟他的《滕王閣序》被譽為「千古第一駢文」。
甚至也會有人說是白居易,他是整個唐王朝最懂得韜光養晦之人,其適應現實的能力,無人出其左右,一生風流富貴,簡直就是「人精」。
杜甫也必定是榜上有名,單單那份熱血情懷,便是獨占鰲頭,況且他是「詩圣」。
而我今天要講的這位,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如果你知道他的事跡后,或許你會對「大唐詩壇第一牛人」有新的見解。
公元747年,35歲的杜甫在辭別李白后,決定進京趕考,當時唐玄宗詔令天下,渴求賢才。
按理說,以杜甫的實力考個進士是完全沒問題的,可偏偏當時的主考官是奸相李林甫,他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后,參考的士子全部落選。
這在唐朝歷史上是一次很重要的事件,因為「詩圣」的命運由此而改變。
可人們很少提及,當時與杜甫同場考試的,還有一個叫元結的年輕人,自然他也未能幸免。于是他寫文指名道姓大罵李林甫:
「相國晉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舉人多卑賤愚聵,不識禮度,恐有俚言,污濁圣聽……已而布衣之士無有第者,遂表賀人主,以為野無遺賢」
然后元結直接選擇了歸隱商余山,此時他才28歲。
商余山古名東山,多藥材,是岐黃圣地,多有隱士,《孟子》有句: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歸隱的6年期間,元結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兩件事上,那就是釀酒、賦詩,日子過得好生逍遙。原本青少年時期,他就以放蕩不羈而著稱。
但玄宗后期獨寵楊玉環,引得多方諸侯不滿,朝局風雨飄搖,百姓日子愈發艱難,所以元結決定再去參加科舉,以匡扶社稷,并于753年進士及第。
可沒過多久安祿山就起兵了,為了躲避戰亂,元結不得不再次退隱,率族人居湖北猗玗洞,號猗玗子,也稱浪士、漫叟。
期間元結曾有詩《石魚湖上醉歌》: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詩有序:
漫叟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臂向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所以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元結用自己種下的糧食釀酒,常泛舟湖上,為友人送去佳釀,與眾人同飲同游同醉,賦詩高歌,以此為樂。
幾年后,「安史之亂」逐漸平定,可史思明又反,這一次他沒有再沉默,繼續發揮罵人的本事,作《時議三篇》,懟天懟地懟皇帝,唐肅宗被他罵得那叫一個慘。
不僅如此,元結還招募義兵,抗擊叛亂,以5000人抵住了史思明13萬大軍的進攻,保住了15座城池。
雖然唐肅宗被他罵得很沒有面子,但也欽佩他的能力,所以不但沒生氣,還封元結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參謀,協同荊南節度使呂諲一起抗敵。
而此時的杜甫還在華州參軍任上四處漂泊,李白因參與「永王亂」而鋃鐺入獄,流放夜郎。
「詩仙」和「詩圣」皆是一生郁郁不志,可但凡他們有元結這般本事,實現夢想亦是指日可待的事。歸根結底,李、杜終究是政治、軍事才能不足。
元結敢罵李林甫,并且是多次,亦敢怒責當朝天子,單這份膽量亦是少有人比,猶記得李林甫當權,致宰相張九齡遭貶時,滿朝文武皆默。
元結的詩,也都寫得很大膽,從不避諱權貴,比如在《賊退示官吏》中他寫: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這首詩,元結作于道州刺史任上,此時天下稍微太平了,于是他開始為地方官,且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
在《請省官狀》,他要求朝廷減輕百姓負擔;在《請給將士父母糧狀》中,他希望軍中士兵能得到善待;在《請收養孤弱狀》中,他希望倒在沙場的士兵的子女能有人撫養,以免去士兵的后顧之憂……
不難看出,元結政治、軍事才能都很突出,而40歲之前,他還是個只會釀酒的田園詩人,一個寄情于山水的隱士。
他去世之后,顏真卿為他撰寫了墓志銘:「元結出任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奉旨在唐、鄧、汝、蔡等州招緝義軍,山棚高晃等率五千人歸附,大壓賊境,于是(史)思明挫銳,不敢南侵」
在詩文方面,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批判性,文章不同流俗,悲天憫人、憤世嫉俗,多鞭撻人心人性。
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匪夷所思,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奇人,史料中關于他的筆墨卻是寥寥,他的詩名也不大,更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1200多年過去了,知道他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這的確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