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眾所周知,能入這個名單的,個個都是文壇泰斗級別的人物。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ㄙˇ從之游」(《杜甫畫像》),他崇尚杜甫,是宋代最早倡導學杜的詩人,也是自唐代韓愈之后對杜甫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二人。
其詩今存約一千六百首左右,名為《臨川集》,憂國憂民,詩風獨特。
他的詩作中絕句有五百多首,是唐絕句之后宋絕句中的佼佼者,有「荊公絕句妙天下」之譽,乃自成一家的「王荊公體」。
今天的蕓蕓眾生,如果不止是沉迷于形而下的物質享受,而還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那麼,讀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州》)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
「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夜值》)
如同赴一場豐美的精神的盛宴,我們難道不會油然而生感念與感激之情?
世人多羨慕腰纏萬貫,日進斗金,或長安道上,飛黃騰達,但他們如果對于李白、王安石等人語妙天下的絕句一無所知,在精神上不是可謂貧無立錐之地嗎?
不以真正的大政治家、改革家論王安石,僅以他的散文與詩歌創作成就而言,他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棵枝葉參天的長青之樹,何況在文學的王國里,他在公務千繁詩文百忙之余,也偶爾到詞的領地里去小試寶刀。
雖然只是偶一為之,現存之詞也不過寥寥十八首,但有的作品居然也精光四射,傳唱千古。現在某些號稱著作甚豐的作家與詩人,他們將有什麼文字能傳諸后世?
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則真正如同一株不朽的秋桂,永遠芬芳在人間天上宋代詞壇上和中國詩歌史上: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古今詞話》,一本為研究宋詞提供了很多有關佚事本事的材料書,曾提到:「金陵懷古,諸公寄詞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獨介甫最為絕唱。
東坡見之,不覺嘆息說:‘此老乃野狐精也。’」
當時王安石和朋友游賞秋日之金陵山水,寫下同一詞牌的詞作多達三十多首,但唯獨王安石的這首詞屹立到今天。
而蘇軾這位同時代的大文豪,也不禁稱贊王安石絕頂聰明,聰明到了「野狐精」——「精怪」的地步。
王安石所處的那個時代,國家積貧積弱,社會矛盾凸顯,于是他給皇帝寫下萬言書,提出變法的各種主張。
宋神宗即位后,任命他為宰相,積極推行變法,到后來由于保守派的反對和阻撓,變法失敗,王安石被罷相。
退居金陵期間,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名篇。
「登臨送目」,總啟全章。上闋寫眼前景色,清曠高健,歷歷如繪。「澄江」、「翠峰」等,依次勾勒水、陸、空的雄渾場面,境界蒼涼。
譯文:
我登上城樓目送遠方,正是六朝古都金陵城的晚秋時節,秋高氣爽,天氣漸漸蕭肅。
清澈的長江蜿蜒而去,像一匹白練,纏繞著如簇的青翠山峰。
歸來的船帆在殘陽里穿梭,酒樓外斜插的酒旗隨著西風飄揚。
彩色的船只在淡淡的白云里歸來,白鷺在河邊兀自起舞,就算是名家畫筆也難畫出如此美妙的景致。
下闋轉入人事。
「念」字作轉折,今昔對比,時空交錯,虛實相生,對歷史和現實,表達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嘆息。「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為一篇之眼。
譯文:
念及往日的金陵,是何等的富貴繁華,可嘆的是,朱雀門外,結綺閣樓,六朝相繼敗亡,徒留悲恨。
千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來到這里登高懷古,感嘆朝代的榮辱更替。如今六朝的往事都隨著流水而逝,只剩下寒煙滾滾,草色凝綠。至今還有歌女常常吟唱著,那陳后主的遺作《玉樹后庭花》。
王安石這首詞,境界開闊,感慨深沉,不僅用字精練,用典妥當,懷古與警今結合,寫景與抒情相映,還貴在思想有深度,文字有氣勢,提高了宋詞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