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被譽為「百年第一」。這位年輕的蜀中才子,再一次轟動整個京城,同年十一月,蘇軾被授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離開京城前往赴任時,弟弟蘇轍送別蘇軾,一直送到鄭州方回。
離別不久,蘇軾行至澠池時,收到弟弟寄來的一首七律詩歌《懷澠池寄子瞻兄》,詩曰:「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斯。」
蘇轍在詩中,回憶了不久前離別的情景,回憶了早些年,與蘇軾和父親,三人前往京師趕考時借宿老僧奉閑寺中題詩壁上的往事,表達了對哥哥的牽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淡淡地對人生和前途的擔憂之情,是一首感情充沛的七律之作。
在接到弟弟的詩之后,蘇軾有感而發,于是回詩一首,便是這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寫下這首詩時,人恰好在澠池這個地方,但匆匆幾年之后,這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僧奉閑已經去世,寺中墻壁上曾經的題詩也早已脫落,蘇軾目睹這一切,內心不禁生出無限感慨。
這時的蘇軾,剛剛二十四歲,正是年少成名,意氣風發的時刻,與兄弟間偶爾的離別,似乎不必這樣過分悲傷,而蘇軾本就有一派樂觀的性格,所以,當蘇軾寫下《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回詩時,就容易讓人費解:為什麼意氣風發的蘇軾會寫出這樣老氣橫秋的作品,為什麼偶然間的感傷會電光火石般生出「雪泥鴻爪」這樣深刻的人生頓悟,為什麼這樣隨筆寫下的幾句竟會成為千年后仍然顛不破、逃不脫的人生智慧?
只是因為譬喻的精妙嗎?只是因為感情的真摯嗎?只是因為人生的崎嶇嗎?我們不妨來看: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小注:(1)澠[miǎn]池:在今河南的澠池縣,蘇軾與弟弟蘇轍年輕時赴京趕考,曾路過這個地方;(2)蹇[jiǎn]驢:蹇,跛腳,蹇驢,即腿腳不方便的驢。
劈頭一句發問,讓人不禁為之一驚,「人生到處知何似」?人生到處漂泊,瞬息萬變,好像什麼呢?你有沒有思考過?這簡單的發問,我想能夠難住很多聰明的人,蕓蕓眾生更會一時語塞,不知所措吧!這種看似簡單,實則深邃難答的問題,往往最富智慧,而蘇軾既然有這麼一問,心中肯定也已經想好了答案。
所以蘇軾接著回答說,「應似飛鴻踏雪泥」,應該像那飛鴻踏過雪泥吧!「應似」雖然只是推測,但卻是一種擲地有聲地回答。蘇軾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根據弟弟的詩意,用一個鮮活的比喻娓娓道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漂泊無定、到處奔波的人們,恰似「飛鴻」無意間停留在蒼茫的雪泥之上。為什麼這一比喻如此打動人心呢?因為這似真似幻的意境,是如此真實透徹。倘若讀者此時尚未參透,讀完頷聯的兩句解釋之后,就會心領神會了。
頷聯寫道「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飛鴻在天空中翱翔,等到累了,落在雪泥之上想做偶然的休息,可奈何有萬般事項迫使自己不能停住,只能在留下幾個指爪之后,再次起飛,可是,你卻不知道,這飛鴻,要飛到何處。人生如是。如果抽象看來,人生或許只是一場蹤跡不定的旅程,一段結束了,一段又要開始了,可是你卻不知道下一段旅程將會怎樣,不知道是對是錯,不知道是好是壞,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往事如煙,如夢幻泡影般不可捉摸,或許只有一張相片、一件舊衣、一段陳舊的記憶,讓你感覺到真實,這一點「指爪」,倉促又模糊。人生,似乎永不止步,永遠在走向未知,留下的痕跡偶然而又荒誕,短暫的偶然,長遠的旅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對人生的感悟,總是這麼透徹的干凈利落,觸動到人們的內心深處。
清代詩人查慎行認為,蘇軾的這兩句詩,是化用了《景德傳燈錄》中的一段話,「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跡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佛家有生老病死、無常空有等概念,蘇軾說「鴻飛那復計東西」,確實頗有禪意,從哪來到哪去,在佛家看來,都是虛空,偶爾留下的指爪,也如踏在雪泥之上,一旦雪消泥干,一切便蕩然無存,因此也顯得不夠真實,只有難以停留、漂泊無依,才是人生的常態。
我們常常嘲笑古人,一生的時間,許多都花費在了路上。今日科技之發達,高鐵、飛機,朝發夕至,即便不在湍急的長江水上,也能夠「千里江陵一日還」,可是,我們只是縮短了在路上的時間,人生漂泊流動的常態,依然沒有改變,甚至變得更快、更多。「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竟成了千百年來顛不破的「鐵律」。有感于此,或許,我們應該暫停一下人生,認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究竟「知何似」?
我們回到蘇軾的詩中。他在頸聯中寫道「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對弟弟的疑問回答完畢后,詩人回憶起了往事,但這往事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就在五年之前,蘇軾父子三人,赴京趕考,在此受到老僧奉閑的殷勤接待,他們賦詩留壁,儼如昨日,可是現在,僧人已死,只有新建的佛塔赫然在目,曾經題詩的墻壁也早已剝落。「無由」者,是沒有辦法、沒有途徑、無所依憑,人生的無奈,是多麼讓人力不從心啊!
說到這里,蘇軾也變得感懷起來,所以只好把這破不掉的無奈,變成一句溫暖的勉勵,「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曾經赴京趕考的那些崎嶇挫折,還記得嗎?路很長,人很疲倦,那頭跛腳的黑驢總是嘶鳴不已。可這些崎嶇的日子,都已經走過來了,現在再回首看時,「也無風雨也無晴」,父子三人一起克服困難、相互勉勵的溫暖,卻常在心中,這或許是對人生的一種獎勵吧。
往日走過的崎嶇,似乎不僅僅只是真實走過的路,更是人生之路吧!
蘇軾這首詩,以「雪泥鴻爪」的精妙比喻,「老僧新塔」的無限惆悵,「路長人困」的溫暖勉勵,訴說著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可奇怪的是,這首詩卻是寫于蘇軾功名日盛、春風得意之時,初讀起來,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仿佛寫下這首詩的,是一位歷經人生風雨的智慧老翁,誰能想到是一位二十出頭、科舉成功的少年英杰呢?
或許,這就是蘇軾天才超群的原因,他在不需要擔憂前途的年紀,便看透了人生的真諦,而之后的一切,就是在不斷實踐著「鴻飛那復計東西」的旅途,尤其是在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之后,蘇軾實踐上的感悟更深,所以,他才能寫下「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的詩句吧!
可以說,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并非只是兄弟倆唱和的「家書」,更是蘇軾對人生體驗的總結,這總結直入人心,每一個走在路上的旅人,都無法逃脫,可我們應該知道,即便人生是由一刻不歇的勞碌組成,但在路上往往總有一些「往日崎嶇曾記否」的溫暖,讓人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