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在詩壇,卻有一些被歷代詩家公認為「榜首」的好詩。
比方說,被譽為「七絕第一」的,就是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被譽為「五絕第一」的,則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至于「七律第一」,首推杜甫那首著名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但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首《登高》的幾個韻腳「哀」「回」「來」「台」「杯」并不押韻,怎麼還能被稱為七律第一呢?
其實說白了很簡單,我們現在對「押韻」的理解,源于中華新韻,也就是普通話。但在唐代,一首詩押韻與否,依據的可是唐韻,也就是《平水韻》。
要知道,今天的普通話與古人的語音相比,發生了很多巨大的變化,原先的平聲字,後來演變成了仄聲,而當時的一些仄聲字,現在卻變成了平聲。
所以呢,很多字今天讀起來會覺得不押韻,但在當時是押韻的。就拿杜甫這首《登高》來說,它押的是平水韻的「十灰韻部」,完全符合唐朝律詩的押韻標準。
將《登高》評為「七律第一」的,是明代學者胡應麟。
現代人對胡應麟這個名字或許不甚熟悉,但在晚明,他可是大名鼎鼎的才子呢。胡應麟,字元瑞,號少室山人,別號石羊生,是明朝著名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他布衣一生,卻廣交天下,無論貴賤。深諳浙東學術之真諦,吸取宇內文章之精華,在文獻學、史學、詩學、小說及戲劇學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胡公的高論吧:
「四言變而離騷,離騷變而五言,五言變而七言,七言而變律詩。律詩變而絕句,詩之體以代變之。」
「漢人詩,質中有文,文中有質,渾然天成,絕無痕跡,所以冠絕古今。」
「李(白)才高氣逸而調雄,杜(甫)體大思精而格渾。超出唐人而不離唐人者,李也;不盡唐調而兼得唐調者,杜也。」
「七言律于五言律,猶七言古于五言古也。五言古御轡有程,步驟難展。至七言古,錯綜開合,頓挫抑揚,而古風之變始極。五言律宮商甫協,節奏未舒。至七言律,暢達悠揚,紆徐委折,而近體之妙始窮。」
這些精妙的詩論,讀來無不令人口齒噙香,擊案叫絕。難怪就連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蔣寅教授也對此書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一代淵博之士,千載罕見之書。盱衡古今詩史,品鑒歷代才人。識見通達,文獻閎富,洵為古今詩學淵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