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文化最為興盛繁榮的年代是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中國大地上涌現出了無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作品。而在這些人之中,蘇軾必定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
本期要和大家說的是關于蘇軾跟詩事件。北宋神宗年間有位詩僧名叫寶黁,他是一位狂僧,有著一百三十歲的高齡,不過,他究竟有沒有這麼大的年歲,還無從考證。
不過,這位大師行為怪誕,是一位性情中人,做事不講章法,瀟灑肆意,其存世的作品只有一首:
《題逆旅壁》
滿院秋光濃欲滴,老僧倚杖青松側。
只怪高聲問不應,嗔余踏破蒼苔色。
之所以會寫這首詩,是因為寶黁當時云游時在山間看見一處別院,于是便上前去問路,誰知院內居然無人應答,于是調皮的他便詩興大發在對方家墻壁上寫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的大意就是,秋意正濃的天氣,我在一個青松旁邊依靠著,看這滿園的春色,我高聲呼喊著園中中的主人,可是卻無人回應,你在這樣做法我可是會生氣的,而且,到時候不要怪我把你園中的花花草草踩壞。
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是卻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同的僧人形象,他這樣的做法有一點幼稚,有一些無理,但是也讓這位大師的形象變得有趣飽滿,不再是原來書中的那種刻板的僧人形象,多有返璞歸真之意。
多年后蘇軾路過加祿鎮,見到了這首詩后贊嘆不已,立馬化身為寶黁的小迷弟,四處打聽他的生平。在得知對方是位詩僧后,更是在墻壁上跟著題了一首五律,讓我們來看一看蘇軾寫了什麼:
《書黁公詩后》
霜顱隱白毫,鎖骨埋青玉。
皆云似達摩,只履還天竺。
壁間余清詩,字勢頗拔俗。
為吟五字偈,一洗凡眼肉。
從這首五律來看,蘇軾當真是妥妥的一名小迷弟了。前兩句寄情于景,白毫是一種古代的名茶,這兩句既寫出了山中的美景,也借此表達寶黁當年的雅士之風。
三、四兩句,是將景與佛法相融合,當年寶黁就是在這青山綠水中尋覓佛法真諦,正所謂心中有佛,處處都是佛法。
后兩句則評價了對方的字和詩,墻壁上的字清秀脫俗,世間少有,所以自己才會寫下這首五律,希望能洗一洗世間的濁氣。
如今再讀這兩首詩,發現無論是意境還是遣詞都各有各的妙處,所以900多年來才會難分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