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詩詞,相信很多人都會感慨萬千,認為這是我國歷史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著古人的智慧,也記載著歷史的興衰枯榮。
但是這往往是一些人「成熟」的想法,在那些「不成熟」的孩子們心中,古詩就是他們考試時的一個「天敵」。
無論是背誦還是詩詞賞析,都是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必須要度過的難關。
這樣想的孩子,一定覺得有一首古詩十分友好,那便是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首詩不僅只有四句,還朗朗上口,十分好記。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并不是這首詩的全部,也就是說,在課本中《草》這首詩是被刪減過的,而且一減就是一半,后面的四句全部都被砍掉了。
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改動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還要從詩的創作背景入手,看看白居易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出這一作品的。
白居易的大名,相信早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詩壇中的地位,想必也是毋庸贅言。
白居易的成功,與他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雖然幼年時因為戰亂而不得不舉家搬遷,過得并安生,但是白居易從來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
恰恰相反,他從小便刻苦讀書,在年紀尚小之時就在詩詞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這樣的功底為他提供了足夠的信心,讓他得以在十六歲那一年就孤身一人離開家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那時的科舉尚且沒有發展出完善的制度,所以在文人中流傳著一種「推銷自己」的方式,那就是在考試開始前的兩三個月。
可以將自己的作品拿給當地文壇上有名望的人,看看能否得到他們的賞識。若是可以,那只要有他們的肯定。
哪怕只是一句話,未來都會順暢很多,而即便沒有,也可以正常參加科考,不會有什麼損失。
這樣的機會當然不會有人放過,白居易也不例外。他找到的是當地有名的詩人顧況,顧況一開始并沒把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放在眼中。
還拿他的名字打趣,表示「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意思是長安物價高,想要在這里生活下去,沒有真本事是不行的。
可是就在他讀到白居易的詩之后,態度立馬發生了轉變,他從白居易的詩中看到了一個年輕人澎湃的才華,這是一種渾然天成的,別人想學也學不來的靈氣。
于是顧況絲毫沒有吝嗇自己的贊賞,表示有朝一日,白居易必定名滿京城。
事實證明顧況的眼光很準,在不久的科舉考試之后,白居易的作品很快傳遍京城,更是年紀輕輕就有了自己的成名之作。
這首成名之作不僅在當時轟動一時,也流傳到了今天,成為了人人都熟悉的詩《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的內容沒人不知道,因為早在小學的時候,其就已經出現在了語文課本當中。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來這首詩,還有后半首,那便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很多人不禁會發出疑問,為什麼課本中要刪掉后四句呢?這樣一來這首詩不就不完整了嗎?
其實,之所以對其進行刪減,主要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這首詩與其他的唐詩有一定的區別。
一般的唐詩所表達的情緒往往是一致的,因此進行刪減會顯得詩句表達的情緒并不完整。但是這首詩的前后四句,表達的情緒卻并相同。
前四句,描述的是生命的頑強。
野草在時間的更迭中始終經歷著枯榮的循環,哪怕承受著大火的灼燒也無法將其燒盡,只要有春風吹來,其便又能夠迸發出生機與活力。
而這后四句,描述的卻是離別之情。遠處的芳草已經漫過了這條道路,與這荒城連成一片,再一次送朋友離開,眼前的萋萋芳草仿佛充滿了離別時的不舍。
所以,即便是將后四句進行刪減,也不會對詩歌產生什麼影響。
其次,在刪除了后半段的「離別之情」后,單看前四句,得到的是一種更值得去學習的意境。
那便是萬物生長自有規律,自然不會在外力的作用下停止循環,因此即便是野草,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這樣的意境很想顯然,是更值得學生們去學習的。
最后,由于這首詩往往被放在小學語文的教材當中,所以其學習難度必須要被考慮在內。
小學生的漢字儲備是有限的,識字水平更是需要提高,前半首詩中沒有什麼生僻字,因此學習起來比較容易。
可是后半段卻有著「翠」、「萋」這樣難以理解,字形又很復雜難記的字,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難度明顯很高。
所以從現實情況考慮,刪掉后半首詩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不得不說,這一次的刪減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因為其既沒有破壞這首詩的整體,又將其調整到了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水平,可以說是在多方面進行權衡之后的一個選擇。
而這樣的刪減,其實也從側面展現出了詩歌的絕妙之處。雖然是出自同一首詩,其所展現的情緒卻各有側重。
只有細細品讀,掌握其中真正的含義,才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感悟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的心境。
所以說,對詩歌進行賞析是必要的。在學習一首詩的時候,不僅要懂得「欣賞」,更要學會「分析」,分析出文字背后所隱藏的情感。
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一首詩,才算是學會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