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與「孤獨」有關的古詩詞,很多朋友應該都會首先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吧。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天地一片寂靜,于白雪皚皚中,一葉扁舟,一個釣翁,讓讀者看到了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孤獨」。
當然,也許還有一些朋友會想到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鳥去云閑,萬籟俱靜,只有一個詩人獨對敬亭山,久坐不歸。此詩如一幅水墨畫,臨摹出了來自靈魂深處的寂寥與孤獨。
不過,以上兩首詩雖然很「孤獨」,但這種孤獨卻又比較「具體」,也就是說這兩首詩并沒有從較為巨觀的時間角度去表達孤獨。
所以,表達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所體現出的「孤獨」之味也是不同的。
在本期,詩巷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乃宋朝詩人蘇轍所寫。此詩就將較為巨觀的「時間」貫穿于詩中,另辟蹊徑去表達孤獨,從而將人生的「孤獨」寫出了別樣的境界,句句彰顯著作者的匠心。
游西湖
宋·蘇轍
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
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
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
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
蘇轍,字子由,我國北宋的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的散文有著「汪洋澹泊,一唱三嘆」之特點。
就詩歌而言,蘇轍的作品風格比較樸實,與蘇軾作品的風格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在蘇轍所處的年代,朝廷中存在新舊黨之爭,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繼位后,本想調節二黨之間的關系,誰曾想最終卻又改變策略,對元祐黨人進行了重新打壓。
為了避禍,蘇轍選擇閉門不出,退居于潁水之濱。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轍為自己起了「潁濱遺老」的稱號。
不過在政和二年(1112)年,閉關十余年之久的蘇轍突然決定結束之前的「隱居」生活,出門游覽了潁昌的西湖,這首詩就是蘇轍游西湖后所寫。
詩的首聯介紹了作者的生活境況以及事情的起因: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待在家里不出門已經有十年之久了,這次出門重游西湖,感覺就如曾經的夢境一樣。
「十年久」直接點出了作者居家的時間之久,而從側面來看,這三個字又初步體現出了一種無比孤獨的情感色彩。
柳宗元筆下釣翁的孤獨是一時的,但蘇轍筆下的孤獨卻是長時間的。柳宗元之孤獨中帶有一種靜美,而蘇轍之獨孤中卻帶有一種感傷與滄桑。所以,相比而言,蘇轍詩中的情感色彩也就顯得更加沉郁。
「一夢回」說明作者在居家的日子里,無不盼望著去游覽西湖。那麼這三個字所體現的,是作者對西湖的思念之情,是他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
故而后一句在切題的同時,也進一步對前一句的情感色彩予以渲染。
那麼作者出門去游覽西湖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有何所見所聞與所感?我們來看詩的頷聯: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所經之處,人們都爭相詢問作者的身份與來歷,就連西湖上的魚鳥都帶著驚訝與猜疑的表情。
頷聯的兩句以直敘的方式表達內容,而在其中,作者又妥當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閭閻」指街巷的平民,「爭問訊」刻畫出了人們在見到蘇轍時的那種好奇形象。盡管作者并沒有去具體描寫人們的言語與神態,但一個「爭」字已經足以讓讀者想象到這一切。
「魚鳥亦驚猜」變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不但很生動地展現了魚鳥的形象,而且還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了作者的心理。
很顯然,「魚鳥」不可能有「猜」的舉動,所以作者在這里只不過是通過對它們的刻畫來形容自己居家之久的現實,以及自己內心潛在的孤獨感而已。
作者出門后,碰到了許多人,也看過了夢里都想看的風景,但他最終的心情卻依然是孤獨的: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在熙攘的人群中,竟然沒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所以誰又能和「我」共同舉杯而飲呢?
順著頷聯的內容,頸聯將詩的情感比較鮮明地抒發出來。作者出門后,看到的世界很熱鬧,但這種熱鬧與他無關,因為周圍就連認識他的人都沒有,更不要說懂他并可與他共飲的人了。
所以頷聯表達的是孤獨,頸聯表達的依然是孤獨,而此處的孤獨已經上升到了人生、社會以及家國的層面,有了高大上的格局。
「非吾黨」「共一杯」在體現作者孤獨內心的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朝廷迫害元祐黨人的丑陋面目。所以于孤獨之外,頸聯所抒發的,還有作者對黑暗朝廷的憎恨之情。
閉也孤獨,出也孤獨,最后作者只能默默地回到家中,一個人繼續與孤獨為伴: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回到家中什麼話也不說,掩屏臥躺在床上,也只有古人能夠在夢里偶爾與「我」相見了。
尾聯分兩個角度刻畫了作者的孤獨,一者從具體動作出發,一者從夢境出發。
前一句體現的是作者形體上的孤獨,后一句則體現的是作者精神上的孤獨,二句結合將「孤獨」的滋味推于至濃,將「孤獨」的情感推于至深,讓讀者品后尤覺張力無窮。
此詩句句都在表達「十年」居家后的情景,句句都在訴說「十年」之久所積累的孤獨滋味,堪稱一首翻出新格調的詩作。
十年閉戶無人識,白首搔之獨自憐;各位看官,對于蘇轍的這首詩,你認為寫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