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101年)不僅是詩文書畫樣樣精通的大才子,還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和吃貨,曾親手發明了許多美食,這些美食至今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愛。
蘇軾發明的最有代表性的美食,無疑是「東坡肉」和「羊蝎子」,前者由五花肉烹飪而成,肥而不膩、軟而不爛,色香味俱全,如今是浙菜系和川菜系里邊的傳統名菜。后者是秋冬季節的滋補神品,相傳是蘇軾被貶到儋州時,生活困苦,沒錢買羊肉,只能花上幾文錢去買屠夫低價處理的羊脊骨來燉湯喝,卻歪打正著,發明了這道名菜。
當然,蘇軾直接或間接發明的菜肴多達幾十種,用一本書也說不完,本文著重講述蘇軾吃西瓜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相傳,某年盛夏,蘇軾被朋友邀請去吃西瓜,同行的還有蘇軾和朋友的兩位共同文友。幾塊甘甜可口、美味多汁的西瓜下肚后,瞬間激發了蘇軾的靈感,讓他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樂趣。
于是,蘇軾略一思索,隨口吟出出一則上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甩。
他希望拋磚引玉,讓在座的友人對出下聯,助長大家的雅興。
對聯重在一個「對」字,最基本的準則有兩個,一是上下聯同一位置的字詞在詞性、格調、意境、平仄、格律等方面,一定要達到對仗、對偶的要求。二是下聯不能重復上聯出現的字詞。
蘇軾的上聯看起來平淡無奇,實際上大有學問,對出標準下聯的難度非常大。西瓜的「西」字是雙關語,很巧妙地化用到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詞里邊,同時,還把吃西瓜時的豪放不羈和不拘小節的情形刻畫得惟妙惟肖,讓蘇軾的個性氣質呼之欲出。
三個友人看到上聯后,心中暗暗稱奇,被蘇軾的才華折服得五體投地。若對吧,很難對出理想的下聯,若不對,面子上卻擱不住。最后只能硬著頭皮,搜腸刮肚地對下聯。畢竟,大多數文人都有自視甚高的個性,很難對他人的才華表現出心服口服的姿態。
東家首先對出自己的下聯:種春收秋看冬雪,花至夏放。
從對聯的要求來看,東家的下聯對得十分出彩。上聯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詞壓陣,表達的是一種知足常樂的生活趣味,下聯在相同位置同樣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詞站隊,展現了一種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意境很優美。上下聯相得益彰,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和盤托出,這豈不是文人羨慕和向往的生活嗎?
蘇軾聽到這個下聯后面露喜色,連忙說道:兄台好才氣。
很顯然,蘇軾對這個下聯相當滿意,能讓大才子蘇軾贊賞的下聯肯定差不了。美中不足的是,下聯「種春收秋」是合成的詞組而非成語,讀起來沒有上聯「坐南朝北」那麼順口。
友人甲的下聯說:爭先恐后游左江,船往右劃。
從工整和對仗的層面來看,友人甲的下聯還算不錯,方位詞用得很恰當,讀起來也很通順,但在整體的意境上很一般。
蘇軾的上聯描述的是一副怡然自樂的生活場景,這種場景可以是室內,也可以是室外,跟個人的心境有關,流露出淡然寧靜的心境。
而友人甲的下聯描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室外場景,打破了上聯原有的韻味,跟上聯的淡然寧靜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上。
聽完這個下聯,蘇軾只是微笑著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友人乙對出下聯:上天下地向左邊,人朝右走。
這個下聯可以說是三個下聯中最差的一個,有東拼西湊的嫌疑,出現了兩個硬傷,一是下聯里出現了「向」和「朝」兩個籠統的詞匯,讓人不易看懂作者的表達意圖。
「向」和「朝」雖然有一定的動詞屬性,但通常情況下當作介詞來使用。若把「向」字改為「看」字,意思會更明確一些。
二是下聯的「向」和「朝」跟上聯重復了,上聯中也有這兩個字,這在對聯中是決不能出現的大忌。
這個下聯讓蘇軾直接面露難色,隨之苦笑一下,友人乙看到后蘇軾的神情后面紅耳赤,他知道自己出丑了。一時間,四人面面相覷,現場氣氛相當尷尬。
還是蘇軾打破了沉默。他說,三位都對出了下聯,我也來獻一下丑,望諸位指教。
蘇軾接著說:自上而下觀《左傳》,書往右翻。諸位覺得如何?
實際上,蘇軾在作出上聯不久后,就想出了下聯,只不過他沒有立刻顯擺出來,想用這種方式來調動現場氣氛,增進大家的感情罷了。
眾人聽后連連稱贊:太妙了,妙極了!東家即刻端起一大塊西瓜賞給了蘇軾。
可以說,蘇軾的下聯渾然天成,體現出4個優點。
一是,下聯的「上下左右」跟上聯的「南北西東」都是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很工整。
二是,下聯《左傳》跟上聯的「西瓜」對得很完美,把固定的名詞嵌入進來暗示方位,達到了一語雙關的藝術效果。
三是,下聯的「自上而下」跟上聯的「坐南朝北」都是成語對成語,在詞性上也很一致。
四是,上下聯的意境完全一致,也很優美,都表達了一種悠然自得、閑適清靜的生活情趣。同時,體現了蘇軾熱愛生活,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很容易把生活升華成文學。
古書都是豎版,閱讀時要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自然而然要往右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