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文化頂峰,其中宋詞經常被認為是宋朝人效仿唐詩而作,但是缺失了唐詩的很多精神內涵,所以被許多人視作唐詩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地位。
這種想法不無道理,因為文化繁榮的前提就是經濟繁榮或者國家強盛。作為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有成就并不稀奇。而在唐朝,有這樣一位詩人,雖然僅僅留下了兩首詩,但其中一首在詩詞歷史上地位卻非常高。這首詩就是我們熟知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詩詞中地位極高
在宋朝,政/府軍事弱勢情況嚴重,先后面對遼金兩大勁敵,國民自信不足,這種情況也反映在了文化方面,致使宋詞中出現了很多靡靡之音,負面情緒偏多,少有積極樂觀的詩作出現。而唐詩的風格整體奮發向上,即便偶有負面情緒,也多數是文人抒發懷才不遇之情。
如此對比之下,宋詞的歷史文化地位自然不如唐詩,而唐詩之中被世人公認最為優秀的作品,就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本人在唐朝時就頗負才名,在人才濟濟的唐朝就同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如此才名,可見張若虛的才華在唐朝時就已經得到了文壇的認可。有趣的是,張若虛本人流傳的詩作并不多,至今只有《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兩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在唐詩中地位非常高,被認為是唐詩開山之作。
這首七言古詩最早出現在《樂府詩集》中,因為張若虛本人并沒有詩集存世,所以才會通過這種收錄范圍很廣的詩集現世。自從這首詩出現之后,許多文人才子都對該詩表示了贊賞之情,這首詩收獲了非常多的贊美之聲。
有些人認為,這首詩是全唐詩的代表,整個大唐所有的詩詞歌賦加在一起都不如這一首詩;有些人譽其為「一詞壓兩宋,孤篇蓋全唐」。這些贊美都是針對《春江花月夜》,至于《代答閨夢還》則很少被人提及。
該詩整體共分為三個層次遞進部分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在江邊賞月時有感而發創作的作品,雖然是隨手之作,但是這首詩從創作手法、修辭方式、抒發感情等方面都屬于極品,非常值得品味。整首詩的內容共分為三個部分,層次依次遞進,劃分非常明顯。
第一個部分自然是描述江景美好,張若虛對江景的構圖非常精美,意境很高,氣勢雄渾壯闊,同時還賦予了江水很強的生命力。不僅整體景色精美,詩人對細節方面的把握也非常到位,將月色籠罩下的幽靜夜景精確地呈現出來,烘托氣氛的手法非常高超。
將江景刻畫好后,詩人開始抒發自己的感慨。眼見夜色幽靜,江景壯闊,詩人免不了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雖然古代未必有「宇宙」的概念,但是詩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顯然是在思考大自然,或者說是宇宙的奧妙之處。在這一部分,詩人還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感慨結束后,則是詩人自身的離愁別緒和思念之情。古代文人想要有所成就,多數都要離開家鄉到權貴云集之處謀生,張若虛縱有才子之名,也不能例外。雖然詩人在詩中刻畫的是游子同思婦之間的相互思念之情,但實際上觸發的仍舊是詩人本人的感情。雖然其中也有這種負面情感,但詩人最終的落腳點仍舊是豁達樂觀。
整首詩的情感與景色已經融為一體
這也是唐朝與宋朝詩人的不同之處,宋朝詩人受現實狀況影響,最終的落腳點大多數時候都是負面情緒或者憂思過度。雙方的另一個不同,則是在用詞和手法使用上,宋朝詩人偏重于表面華麗的用詞,唐朝詩人則對這些華麗之詞不怎麼在意。
宋朝時經濟發達,宋人又注重享受生活,自然日常生活更傾向于追求精美,用詞方面也不例外,這很正常。而唐朝同樣文化繁榮,人們也追求享受,卻并不刻意,更不過度,主張自然而然,詩詞中自然也是同樣的追求。
因此《春江花月夜》中的用詞并不算非常華美,卻幾乎每一處都剛剛好,能夠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處,合為一體,讓人感覺不到生澀或不合時宜。此外,該詩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不過并沒有刻意運用,而是非常精巧地鑲嵌入詩句之中。
比如詩人開篇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但是很多人第一遍讀起來甚至沒有發現這種修辭手法;此后多處采用映襯和對比兩種修辭方法,將江景的明暗刻畫出來;比喻也是該詩常用的修辭手法,而且詩人還同時運用了明喻和暗喻兩種手法。
正是有了這些恰到好處的用詞和合適的修辭手法,才將江景同情感描繪得虛實相生,情景融合十分深入。唐朝詩人都擅用深入淺出的描寫方式,該詩也有相同的描寫,對游子與思婦之間思念之情的刻畫就是如此。
結語
除了詩本身的美感,據說《春江花月夜》的配樂也非常美,被世人認為兼具意境美和音樂美。因為古時的詩詞都是唱出來的,所以每首詩詞都有自己的配樂,這首詩的配樂最早應該是南朝后主所做,但是原始版本的配樂早已失傳,后人稱頌的版本是張若虛所做。
其實古代并沒有冠名權的說法,所以這些配樂有很多人都曾經創作過,只不過張若虛的版本最為出名,所以才被今人誤認為是張若虛專有。因為只有兩首詩詞傳世,張若虛也被稱為唐朝最懶的詩人,不過對于創作者而言,作品的數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其作品能夠流芳百世,本身就已經證明了張若虛的實力,畢竟詩不在多而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