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許多詩篇至今傳唱不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但也許是詩壇得意,官場就不如意。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沒當過什麼大官,卻卷入政治斗爭,還差點被殺。
公元730年,30歲的李白初入長安。
他結交了宰相之子張垍、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顯貴,希望借他們之手,得到皇帝的垂青,可惜并沒有如愿。
他只好四處遠游,寄情山水。
一直到了743年,43歲的李白才在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薦下,混到了一個職位,翰林待詔。
李白本以為可以一展抱負,沒想到所謂翰林,其實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
而當時唐玄宗一味寵溺楊玉環,作為御用文人的李白自然要「摧眉折腰事權貴」,順從皇帝心意,夸夸楊玉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這樣的仕途生活并不是李白想要的,于是他便放浪形骸,整日縱酒放歌。
再加上他桀驁不馴的性格,使得很多人在唐玄宗面前詆毀他。
很快唐玄宗便下詔——「賜金放還」。
按現在的說法就是給了他一筆遣散費,這在歷史上也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
而太子李亨則在靈武稱帝,史稱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唐玄宗不止李亨一個兒子,當時永王李璘跟著他一起逃往蜀地。
也許是為了制衡李亨,唐玄宗詔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
任命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坐鎮江陵。
李白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投入李璘麾下,成了他的幕僚。
比較有趣的是,一向自詡李白「鐵桿迷弟」的杜甫,當時則是投奔了李亨。
不過親兄弟各為其主也是常有之事,何況李白杜甫?
之后李璘被控謀反,李白也因此獲罪。
李璘到底是否謀反,我們不得而知。
畢竟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就像玄武門之變。
勝利的李世民說是李建成先伏兵要對付他,焉知不是李世民蓄意害李建成?
成王敗寇,李璘擁兵在外,始終是李亨的心腹大患。
他是否意欲謀反不重要,但他的結局卻是注定了的。
李白為李璘幕僚的時候,曾經寫過組詩《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後來這些詩便成了他的催命符。
永王被定性為謀反,而李白卻為他搖旗吶喊,在李亨看來自然是大逆不道。
當時李亨本來是準備除掉了李白,幸好郭子儀等人為他求情,這才改成流放夜郎。
夜郎是什麼地方呢?
相當于現在的貴州遵義,在當時算是蠻荒之地。
不過李白運氣真不是一般好,剛到重慶的白帝城,就傳來大赦天下的消息。
又驚又喜的李白當即乘著小舟順東而下,到了江陵(湖北)。
還寫下了一首驚艷了千年的詩歌《早發白帝城》,全詩如下: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也叫《白帝下江陵》,從詩題我們便能大概猜到詩歌的內容。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清晨,我揮手告別被五彩霞光環繞的白帝城,相隔千里的江陵,一天就能到達。
詩歌開頭便點名了時間和地點。
「彩云」不僅寫出了白帝城地勢之高,籠罩在一片霞光之中。
同時也體現了詩人重獲新生的喜悅之情。
「千里」和「一日」:
一個極寫路途之遙遠,一個極寫時間之短暫。
千里之外的江陵,只要一日的功夫就能到,可見行船之迅速,詩人心情之急切。
最值得玩味的是那個「還」字,江陵并不是詩人的故鄉,可是他卻說成回家。
被拘禁流放的李白就像斷翅的鳥兒,此時解放,可不是回歸自由,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
那個瀟灑狷狂的李白又回來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傳來猿猴的叫聲,不停回蕩在耳邊,我乘著輕快的小舟,穿過萬重青山。
酈道元在《三峽》中曾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杜甫也曾說:「巫山巫峽氣蕭森」。
他們筆下的巫峽都是凄愴悲涼的,這和他們的心境也有很大的關系。
此時的李白處于興奮狀態,眼見倏忽而過的兩岸山影,耳聽連綿不絕的猿鳴,啼聲與山影渾然一片。
清代的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
最后一句的「輕」字,不僅是寫小舟的輕快,更是體現了詩人沖破艱難險阻,前途一片康莊大道的快感。
這首詩中不見一個「喜」字,卻處處體現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當時的李白已經58歲了,山高路遠,崎嶇難行。
何況又上了年紀,若是倒在流放途中也是很正常的事兒。
就算到安全到了夜郎,荒涼偏僻,也是不好過。
當時杜甫就十分擔心「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所以遇到特赦的李白才會如此開心。
他在詩中并沒有直接抒情,但是從他對行程的描寫,不難體會他對絕處逢生、前途一片光明的喜悅之情。
也許這便是這首詩能千古流傳的原因吧。
通俗易懂、清新飄逸的文字,溢于言表、和景色渾然一體的情感,使得這首七言小詩最終流芳后世。
不知妳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