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何謂雅事
♥
一定有人會說,飯都吃不上了,還談什麼風雅?
實際上,這是一種完全不著邊的邏輯。
風雅是精神享受,填飽肚子是生理問題。
杜甫半生窮困,晚年許多日子都是食不果腹,甚至衣不遮體。
可完全不耽誤他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蘇東坡貶黃州后,也要靠勤耕自種才能度日,但他卻寫下了名垂青史的「一詞兩賦」。
換個角度想,美好的生活,是先從「生活得美好」開始的。
你心中有詩意,看什麼都溫柔,即便你悲傷,也不叫人壓抑。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如若不然,你的傷感就是吐槽、抱怨,連你身邊之人也無法忍受你的消極。
所以,如果能通過某種方式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02 | 人物背景
◆
白玉蟾,南宋詩人,道教南宗創始人,原名葛長庚。
據載,白玉蟾7歲能詩,飽讀古文經卷,12歲應童子科,落地,此后便對入仕失去了耐心。
16歲時,白玉蟾離家,張劍云游,23歲只身渡海問道,有所成后入武夷山修行。
后拜南宗四世祖陳楠為師,盡得真傳,遂奉師命至黎母山開派。
除了詩,白玉蟾還擅長書法和繪畫,文學修養極高,他筆下的《早春》被收入傳統蒙學經典《千家詩》,所著《道德寶章》被收入《四庫全書》。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春,白玉蟾游西山,適降御香建醮玉隆宮,玉蟾避之,督官力挽,為國升座,觀者如潮。
96歲時,白玉蟾鶴壽思歸,重返遠隔喧世、清靜純真的故里,后羽化飛升。
這就是白玉蟾一生的簡歷,下面我們再讀一讀他的詩作。
03 | 品讀經典
♢
滿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劍一杯茶。
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惹人間桃李花。
出自白玉蟾的《臥云》
白玉蟾是個云游詩人,所以不用關心他是怎麼填飽肚子的,因為人一旦有了某種志向,就一定有辦法活下去的。
重要的是,他還活得很好。
白玉蟾一生遍游名勝,可知的有廬山、霍童山、金華山、天台山、武夷山、羅浮山、龍虎山、長江、洞庭湖、西湖等。
人的閱歷,能讓人看清很多東西,正如這首詩所述。
詩文大意可解為:
茶香裊裊的雅室,猶如仙子的家,舞劍、撫琴、品茗就是生活的日常;身上的衣衫常被暮色晚霞映照,日子如此逍遙愜意,哪里還會去招惹世俗中的桃紅柳綠呢!
04 | 詩酒年華
♦
風雅之習,代表了一個人闊達的心境,心里無事者,方可得閑安逸。
這首《臥云》構思質樸,沒有引經據典,但卻透著一種方外之士的通透。
「滿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劍一杯茶」
有琴可撫,怡情自得,王維有詩: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有劍可舞,強身健體,李白有詩: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有茶可品,修身養性,白居易有詩: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琴、劍、茶入詩,清雅之意更濃,日子逍遙自在,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惹人間桃李花」
世俗紛擾,煩惱三千,何以解憂?唯山水與神佛間。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這便是心寬天地廣,羽衣落煙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山外桃花燦,一葉染世俗,不如潔身自好,遠離那些是非,常日舞劍、品茶、撫琴、溫書、作詩,勝世外桃源。
何為風雅?
把生活過成詩,就是一種通透,苦中可作樂,福中能自惜。
人這一生,悟透了「柴米油鹽」亦是華章,悟不透「錦衣玉食」也是累贅。
身在世俗而不被世俗所纏,更是一種大智慧。
但愿日子清透,所見皆是溫柔。
最后我們再來讀一首白玉蟾的《山歌》:
中秋夜月白如銀,照見東西南北人。
古往今來人自老,月生月落幾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