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說,劉禹錫可稱得上唐朝「最特別的詩人」。其實仔細究來,人們對劉禹錫的這一評價還的確很中肯。
劉禹錫為什麼特別?首先是因為劉禹錫有趣的靈魂與高貴的人格魅力。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些可愛又可敬的詩句都是劉禹錫獨特形象的完美展現。
再次,當然就是因為劉禹錫那讓人難以企及的才華。劉禹錫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經典的詩作,比如《烏衣巷》,比如《望洞庭》等等,每次讀來,都讓人由衷地崇拜作者的筆力。
說劉禹錫其人,品劉禹錫其詩;那麼在本期,小編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劉禹錫為一座城而寫的詩。這首詩語言簡練,意蘊深沉,因為太過于優秀,成為后人一直模仿卻從未超越的佳篇。
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公元826年,光芒四射的盛唐氣象已經表現出衰落的跡象,社會上的各種腐敗現象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嚴重受到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劉禹錫心中感慨萬千,可惜、無奈、沉痛等滋味交織于一起,他寫下了這首具諷喻意義的《石頭城》。
石頭城:曾為六朝都城,在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
詩的首句先大概介紹了石頭城的地理環境:山圍故國周遭在;石頭城雖然被廢棄,但是它周圍的群山依然跟以前一樣沒有改變。
「故國」就是指石頭城,因為它是六朝時期的都城,所以在這里作者稱它為故國。從布局來說,這也算是以比較間接的方式切住了題目。
而從情感方面來說,「故國」兩個字已很鮮明地將一種吊古之意體現出來,再加上與「山」的搭配,詩中那凄涼、厚重的情感色彩在此得以充分的奠定。
第二句繼續做補充描寫: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也和往日一樣,拍打著寂寞空曠的城池。首句寫山與故國,這句寫潮水與空城,與首句相比,這句的畫面中顯然多了十足的動感。
一個「打」字不僅寫出了潮水兇猛的勢頭,更是從側面寫出了「空城」的孤獨與寂寞形象。沒有人物,沒有煙火景象的喧鬧,有的只是人煙散去后的那種滄桑與悲涼,這就是承句的景語帶來的效果。
句中的「寂寞」二字表面上看,它僅僅是在刻畫潮水與空城,而實際上,它是在形容當時的社會現象、在隱射作者的內心。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劉禹錫的這首詩雖然旨在抒發吊古之意、體現諷刺之聲,但是它一直都沒有離開景色的裁剪,前兩句如此,后兩句依然如此: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淮水東邊的那輪舊時的明月,在夜深的時候還會探過城墻來。
「淮水」指秦淮河。秦淮河在六朝的時候,是一個歌舞之地,是君王們娛樂的地方。所以秦淮河在歷史上的「名氣」也是相當之大,它象征著六朝經濟的繁榮,更見證了歷代王朝的衰落。
所以作者這里特意用「淮水」來入詩,不但在脈絡上體現出與前兩句相互貫通的效果,更是在意蘊上體現出進一步的「吊古」之味。
那麼作者通過「淮水」再次「吊古」,顯然是為了借六朝因過于「腐朽」而導致滅亡的歷史事實,來隱射唐王朝的命運與現狀。
「舊時月」的添入與刻畫則進一步將「繁華已逝,唯剩滄桑」的意蘊體現得更加豐滿。
后兩句中的畫面大氣又唯美,而借此畫面,詩的情感也得以升華。我們讀懂了作者心系家國卻無法改變殘酷現實的幽怨,也感受到了他對當時腐朽的統治階級的憎恨;這樣的詩句,不愧被人們稱贊。
劉禹錫的這首詩意在「吊古諷今」,但在全詩中卻不曾有與「諷刺」有關的明顯的情感字眼。作者是通過生動而逼真的畫面,將深沉的意蘊巧妙地表達出來。此詩一出,后人紛紛效仿且化用(如何周邦彥的《西河》),不過,劉禹錫原作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所以縱然有人效仿,但也從來沒能超越。
舊時月在人何處?一片蒼涼入酒吟;各位看官,當讀完劉禹錫的這首詩后,不知你有何感想?歡迎在評論區簡說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