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草,你腦海中想起的第一首詩是什麼?
90%的人肯定會背出這首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詩出自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曾入選課本,簡單而生動,小孩子都會背。
詠草的詩詞很多,在宋代,有一首很絕的詠草詞,全詞有62個字,沒有一個草字,卻句句是草。
詩名《蘇幕遮·草》。
蘇幕遮·草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
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這是宋代詩人梅堯臣的名作。
關于這首詩,有一個故事。
宋代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梅堯臣和歐陽修是好友,有一天,一群朋友在一起聚會。
在席上,有人一直贊嘆林逋的「金谷年年,亂生青草誰為主」,是寫草的名作。
如此一來,激起了梅堯臣的興趣,他馬上寫下一首《蘇幕遮》詞詠草。
歐陽修一聽,拍著手說:好,很好。而后,也寫下一首詠草詞《少年游》。
歐陽修都說好,那麼梅堯臣的《蘇幕遮》究竟好在哪里呢?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
堤壩上,綠草綴著白色的露水,一眼望去,是那麼平整。
遠處的房屋,在如煙的春色中若隱若現。
環顧四周,到處都是碧綠的草,雨剛停,空氣澄鮮,江天開闊蔚藍,與春草相映,相得益彰。
一句「亂碧萋萋」寫出草的盛大和無處不在,天地間,仿佛都籠罩在春草綠煙中。
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堤壩上的春草,見多了宦游的才子,庾郎就是其中之一吧。
庾郎,就是庾信。
本為南朝梁代文士,小時候就聰明絕頂,年紀輕輕就擔任東宮學士。
后來,庾信出使北方的西魏,被強留在此,從此,離家千里萬里,成為游子。
年少的庾信入仕時,穿著青色的官服,那嫩綠的顏色和青草相輝映,十分相宜。
少年才子,穿上官服,綠色輝映,人生得意。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芳草連接著長亭,見證了一場又一場的離別。
遠方的道路是否因為離別而顯得更加迷離難辨?
草也在埋怨著那些離去的人,就知道走,怎麼就不知道回來呢?
草見證了離別,又怨恨離別,似乎是一個幽怨的人。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梨花落了,春天也走到了盡頭。
抬頭看去,殘陽落了,余暉落在遍地的春草上,仿佛滿目的翠色都和春色一樣老了。
「翠色和煙老」十分妙絕,以「翠色」代指草,很是形象,草和暮春一樣老了,更加重了愁緒。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首妙絕的詠草詞。
宋代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
是呀,詠物如果一開頭就說出題字,或滿篇都是那個字,便覺淺露。
在唐代,也有一首出名的詠物詩,詩云: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吹落了三秋的葉,吹開了二月的花。走到江上掀起千尺大浪,進入竹林時,萬千竹子都傾斜了。
這是一首詠風詩,全詩20個字,沒有一個風字,可讀起來就知道,句句說的都是風,這就是詠物詩的絕妙之處。
梅堯臣的《蘇幕遮》也完美地體現了這一點。
以「亂碧萋萋」寫草的形態,「嫩色」、「翠色」寫草的顏色,不用解釋,也能猜到寫的是草。
形上契合,更令人驚喜的,是抒情上的契合。
以男子的春袍,如春草的綠色相輝映,少年春風得意,春草的繁茂,完美地契合。
長亭的春草,見證了太多的離別,似乎在呼喚著游子早早歸來,又是那麼合情合理。
在時光的潤色下,草如暮春一般,老去了,像極了那個渴望歸來的人。
全詞意境比美,富有韻味,讀來,悠悠回味。
沒人否認,這是一首絕佳的詠物詞,其中離別的意味,更是打動了千百年后的讀者。
樹葉一片一片落下,草枯了又生,百轉千回,仿佛還會再見的樣子。
所有的相聚,都是因了昨日的萍散,所有的離別,都是為了尋找最后的歸宿。
人生最無法告別的,是離別,因為不知道哪一刻,就是永別,生命本就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放棄。
也許,只有看淡離別,才是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