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百花先,春歸三月暮。」說起清代的女詞人,可能絕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李清照,但是,卻鮮少有人了解賀雙卿。
其實,清代的第一位女詞人便是賀雙卿。可是,在古代那個時期,女性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盡管是家境寬裕的李清照,最終也沒有多好的結局。
對于當時的才女來講,生于那個時代,其實是一種悲哀。但是,這些女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受到一定的教育,這相比起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女子來講已經是十分幸運的了。
眾所周知,我國千年來到封建社會,導致不少女子大字不識,甚至受到了時代給予她們的不公和壓迫。盡管如此,總是會有一部分杰出女性的代表。
而賀雙卿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之下,涌現出來的一位杰出女詞人。但是不幸的是,即使賀雙卿能夠,一詞連用二十八春。并且,她以自己獨特的手法,將悲情寫到了極致。但也依舊逃不過被自己婆婆虐死的命運。
作為清朝第一位女詞人的賀雙卿,出生在康熙年間的一戶窮苦農戶家中,這或許就是時代和家庭給她帶來的第一次的悲哀。
賀雙卿從小就乖巧懂事,她自知自己家中貧困,不能讓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她便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學習的機會。
她每天都會去私塾,并且躲在外面偷偷學習。私塾的先生很快發現了她,看到了她天賦異稟的學習能力。于是,便破例帶她進入課堂,免費學習。
對于當時的那個時代來說,女子是沒有資格去學校學習的。私塾先生的這樣做法,對于年幼的賀雙卿來說,其實已經是莫大的恩情了。
賀雙卿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冬天她愿意給先生燒炭,夏天愿意給先生扇扇,這也讓她得到了先生的喜愛。
可是,這樣美好的日子,在她十歲那年便結束了。賀雙卿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女兒已經十歲了,在當時看來,再過幾年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賀雙卿成天往外面跑,拋頭露面的,以后難免尋不到一個好人家。于是,賀雙卿的母親便將賀雙卿困在了家中,讓她學習女工。
賀雙卿是個極其聰穎的孩子,她不僅學會了一手極好的女工,就連自己的功課也沒耽誤。她深知學習的重要性,于是就托舅舅從外面給她帶來紙墨,她便通過舅舅來傳遞給教書先生自己寫的文章和詞作。而先生也感嘆她學習進步的極快。
本以為她的命運就是這樣了,但是更為不幸的是,她的第二次悲哀是她的出嫁。由于賀雙卿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也沒有多少文化。
于是,自認為給賀雙卿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叫周大旺。這個周大旺是第一個大字不識,且極其粗魯的男人。他的年齡可比賀雙卿大了十多歲,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這兩個是怎麼也不相配的。
好在剛開始的時候,周大旺對賀雙卿還算不錯。但是隨著日子慢慢的流逝,周大旺的母親對賀雙卿百般挑剔,并且還慫恿周大旺,這也使得周大旺對賀雙卿越來越不好,甚至非打即罵。
不僅如此,賀雙卿還要每日勞作于田地之間,周大旺不僅不伸手幫忙,還養成了嗜賭成性的毛病。
就這樣,賀雙卿終于在雍正年間,在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折磨之下,得了瘧疾。最終不幸離世,那年她才二十歲。
自古紅顏多薄命,她的去世也帶走了一位女性詞人的才氣。歸根結底,她的離開是時代帶給她的,也是她的家庭帶給她的,更是她的婆婆一手造成的。
其實在后期,可以通過賀雙卿的詞,能夠感受到她心中的難過,和對感嘆自己命運不公的一種絕望。
或許也只有通過寫作和詩詞,能夠使她盡情的抒發出了心中的苦悶。而她的作品,不僅僅反應的是她個人的人生,還代表了那個時代無數普通女性的心聲。
而她最為出名的,便是一詞連用二十八春,并且通過這樣的寫作,來將自己的悲哀表達到了極致。而這篇詞作便被稱為《春從天上來 餉耕》。
在古人看來,春天寓意著新的開始,這也是在很多詩詞文人的描寫中所能體會到的。但是,在這首賀雙卿的詩詞中,春天不僅僅是新的開始那麼簡單,還是屬于愛情的象征。
要知道,春天開始的時候,是百花盛放,極其美好的場面。這不就正是,賀雙卿剛開始和周大旺結婚時的感情嗎。
即使周大旺比自己年齡大,而且還不識字和粗魯。
但是畢竟是自己嫁的男人,并且剛開始周大旺也是對她極好的。
這對于一個剛開始嘗到愛情的女子來說,那是多麼美好的一段時光。就好比是屬于她的春天一樣。這里也可以看出,賀雙卿其實對自己未來的生活還是充滿希望和向往的。
但是,春天這個時節并不是會一直存在的。相反,她的春天還是極快消散了的。這對于賀雙卿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原來,在她的眼中那麼美好的事物,卻在現實之中變得如此不堪。這也能夠深刻的表達出了她的那種無奈和痛苦。
周大旺并沒有如同最開始那樣,用心的去對待她。反而還與周大旺的母親,一起聯手在折磨著她。就這樣,她的春天也如同她的愛情一般,飽受摧殘直至毀滅。
「做一春春病,春誤雙卿。」這是屬于賀雙卿所寫的春天的最后兩句詞。對于一個女子而言,賀雙卿這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難與不公。
當然,在那個封建的時代,又何止只有賀雙卿一個女子的哀痛。而賀雙卿只是無數底層女子的一個照影罷了。
現在看來,如今的社會想必起古代而言,對于女子的苛刻與貶低已經鮮少出現。或許,也只有在閉塞落后的地區,才能偶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這是時代帶給大家的一種底氣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