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時期的宰相杜佑,兒孫滿堂,其中一個孫子杜悰(念「從」)繼承祖業,從駙馬都尉逐步升任為宰相,另一個孫子也繼承祖業,不過不是官運亨通,而是在詩歌創作、著書立說方面取得了成就,成為杜家子孫中名氣最大的一個,這就是杜牧。
杜牧的祖父杜佑的為人是很值得一提的。杜佑嚴于律己,辦事精明;畢生勤奮好學,雖位極將相而不釋卷,一貫堅持白天辦理政事,夜間燈下讀書。
杜牧從幼年開始,耳聞目睹祖父的為人作風,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經對人說過,他家世代以儒學為業,從高祖、曾祖直到他這一代,這種讀書人的家風未曾失過。
在他的長安舊居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就是:「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多是撫州寫,今來五紀強。」
這種世代學儒的家庭和家書萬卷的優良學習條件,確實成全了杜牧,使他像祖父一樣好學不息、博古通今,同時也教育他要有憂國憂民的遠大抱負。
當然,杜牧誕生在這樣的官僚世家,受到的影響自然也會有不好的一面,如公子哥兒的習氣、愛流連歌樓酒肆的浪蕩作風。
《唐才子傳》記載:「牧美容姿,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時淮南稱繁盛,不減京華,且多名姬絕色,牧恣心賞。」
揚州是唐代一個十分繁華的城市,歌樓酒肆遍地,美女如云。杜牧隨牛僧孺在揚州任幕府書記時,確實頗好宴游作樂,經常出沒酒肆歌樓,生活比較放浪。
他的幾首著名的情詩就是寫給那些妓女的。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贈別》(之一):
娉婷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的情詩,手法都有獨到之處。又如《贈別》(之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情人在一起時是美好的,但分手時卻是痛苦的。這種痛苦如何表現?
「似無情」恰好就是多情,「執手相看淚眼」之時,哪里還能笑得出來?沒有笑容,沒有語言,兩人對坐,直到天明,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現。
不過,杜牧還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不會像柳永那樣纏綿在紅粉堆里,老死于溫柔鄉中。事后回味起來,他自己也覺得不值。
且看他的《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杜牧在這首詩里,著重反省了自己在江南無拘無束的游冶,和追逐纖腰起舞美女的那種放浪不羈的生活作風。
這里楚腰纖細、掌中輕是兩個典故。
楚腰纖細:春秋時楚靈王喜歡腰肢纖細的女子,很多楚國人故意挨餓讓身材苗條以討好楚王。后來人們用楚腰形容女子苗條的腰肢。
掌中輕:相傳西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身體輕盈,能在武士手托的銅盤上跳舞,稱「掌上舞」。
「楚腰纖細」和「掌中輕」在這句詩中都用來指身材苗條的妓女。
當時,杜牧在揚州節度使的牛僧孺幕下,牛僧孺愛才,杜牧去逛秦樓楚館尋找慰藉時,他就暗中加以保護。
后來杜牧被召入京任職,臨行前餞別的時候,牛僧孺語重心長地勸告他說:你今后任重道遠,要在生活方面多節制檢點,保重身體至為緊要。
并命家僮取出一個竹箱,將幾年來收存起來的有關杜牧的行蹤和平安密報,共幾百份,都展現在他的眼前。
杜牧看到后既感激,又慚愧,因而終生不忘此事。《遣懷》就是十年以后,回顧這段放蕩生活時寫的。
詩的后兩句,就是詩人對這種生活及其后果所作的總結:回顧十年前的往事,如同大夢一場,到頭來一事無成,卻落得一個「青樓薄幸」的壞名聲。
我們如果將杜牧的這首詩同十年前他離開揚州時寫的《贈別》詩相比,便可以明顯地看出,《贈別》完全是沉湎在描寫自己同相好妓女那種難分難舍的蜜意柔情中。不僅態度、感情不同,連出發點和基本情調也不一樣。
當然,這首詩還有另外一種理解方式,因為杜牧在詩中隱晦地流露出仕途不得志的惆悵。
他的政治地位也許提高了,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現,卻永遠被羈絆在官場,失去了身在揚州時那樣從心所欲、與詩酒美人為伴的生活狀態。
在揚州的日子里,杜牧載酒江湖,流連青樓,也許只是對落魄處境的反抗。但當青春逝去、名利牽鎖之時,他才發現,也許「贏得青樓薄幸名」的日子,才是生命中最好的時光。
不知道大家更傾向于哪一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