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過去了就過去了,可是有的卻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例如在古代,讀書人探親訪友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這個朋友對你來說非常的重要,而你恰恰又沒有遇到,那麼這件事將會成為你一生的遺憾。
對此,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他從襄陽前往洛陽,去探訪一位朋友,誰知卻沒有遇到。因為這位朋友當時已經被流放到了嶺南,一場千里訪友就這樣遺憾不遇了。
在萬般傷感之下,孟浩然寫下了一首詩《洛中訪袁拾遺不遇》。于是,這場千里訪友就化成一首精煉小詩,竟成文壇絕唱。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在孟浩然的所有詩作中,這首詩顯得有些其貌不揚。可事實上,它卻將孟浩然心中許多復雜而難言的感情寫出來了,含蓄而唯美。
整首詩里語言平淡,卻淡而有味。它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既有感情深沉,卻又含而不露,實在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首先,詩作題目中的「袁拾遺」是誰呢?在所有關于孟浩然的記錄中,似乎并沒有具體而確切地指出他是誰,只知道這是一個官職,而這個人恰巧又是孟浩然心中景仰已久的人。
孟浩然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地從襄陽去往洛陽探訪袁拾遺,這其中自然有許多不可知的原因。但這位袁拾遺必定是對孟浩然有幫助的人。
其次,詩作前兩句「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這兩句看似平淡,其實暗含著深深的對比:「洛陽」對「江嶺」,「才子」對「流人」。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袁拾遺既然是才子,為何此時卻成了流人?對此,詩人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可是讀者卻能夠生發出許多聯想。
作為襄陽人,孟浩然特意千里探訪身在洛陽的袁拾遺,除了說明二人感情深厚外,肯定還暗示了作者對袁拾遺景仰之深。
眾所周知,孟浩然本身就是一個品行高潔之人,而一個人能讓他如此景仰,不怕路途遙遠,千里探訪,只能說明這個人在人品處事上比孟浩然要高很多。
可是,這樣的人卻被流放到了嶺南,只能說明當時的政治比較黑暗,君主也很是昏庸。
這樣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讓作者心中極度不平。
最后,詩人還是沒有明說,只是故作淡然地嘆道:「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詩句初看,寫得非常灑脫飄逸,沒有一點傷感之情。
因為大庾嶺在古時多梅,而且氣候溫暖,所以梅花自然就會早開,當然也特別引人喜愛。可是,流放嶺外,怎麼比得上留居北地的故鄉?
詩人心中其實非常懷念朋友,可是卻并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借用嶺外早開的梅花來含蓄表達。嶺上早梅雖好,卻不如北地花開之遲,小小的波瀾中更見二人感情的深厚。
很多時候,現代人更喜歡直接,但有的時候含蓄還是比直接更加唯美。孟浩然一片深情,用含蓄委婉的筆法來敘述,才成就了這一首千古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