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詩人中,有一種人十分令人佩服,他們低產,留世的作品很少,甚至只有一首,但是作質量量高,這僅存的幾首作品卻都是難以逾越的經典,勝過別人千百首。
這類詩人首提張若虛,其《春江花月夜》以「孤篇蓋全唐」的氣勢留名詩史。
宋代的林升一生只有兩首作品流傳于世,一首詩一首詞,其詩《題臨安邸》是經典中的經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年年入選教科書。
本文要介紹也是一位低產高質量的詩人,他是張志和,現存作品僅有12首,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 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那首《漁歌子》。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一首歡樂的山水詩,江南水鄉的湖光山色中,一位悠閑自在的漁父正冒著斜風細雨垂釣。
西塞山前白露在自由自在的飛翔,岸邊桃花盛開,灼灼其姿,肥美的鱖魚在江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
一位漁翁,身穿綠色的蓑衣,頭戴青色的斗笠,冒著斜風細雨,神情悠然的在釣魚,連下雨都不回家。
整首詩的基調是自由閑適的 ,白鷺和鱖魚是自由的,它們是慢慢的飛,慢慢的游,絲毫沒有慌忙著急。風雨也是春天的「斜風細雨」而不是傾盆大雨,漁夫釣魚也是情趣盎然而非苦大仇深。
宋代大文豪蘇軾很喜歡這首詞,還把這首詞改寫成《浣溪沙·漁父》: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軾保留了「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兩句,
蘇軾的門生黃庭堅看到后,認為上闋兩個「花」字重復,而且「片帆」一詞也不太妥當。于是兩人一起揣摩應該怎麼改,試過很多版本,可是改來改去難以跳脫張志和原詞的意境,最后承認張志和的作品難以超越。
張志和的《漁歌子》勝在簡約而不簡單,全部是白描,沒有技巧的使用,卻營造出超凡脫俗的意境,渾然天成,終成經典。
或許這就是經典作品的力量,無論后人怎麼寫都難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