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季節,讀李商隱關于春天的唐詩,別有一番味道。
雖然不見得有「巴山夜雨漲秋池」的韻味,也沒有「留得枯荷聽雨聲」的意蘊,但是這句「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卻更有助于我們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
詩人少年得志,隨著年華的逝去,卻越來越得不到重用。尤其是在丁憂之后,在老家呆了四年。四年的時光足夠他悼念親人,卻也給他太多的時間去暢想之后的日子怎麼過。
在這個春天,詩人身邊不缺乏美景,過眼之處,皆是「有花兼有月」,然而想到仕途之路,卻「無酒又無人」。自己找不到路,又無人肯幫,只好在詩詞中打發這種落寞。
這兩句詩,前半句前半句兩個「有」,后半句兩個「無」,對稱結構很是清晰,將「有」和「無」進行對比,寫盡了唐詩的無奈與傷感,字里行間的落寞感更是一覽無余。
這兩句出自李商隱的唐詩《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發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里,未知何路到龍津。
在詩人看來,世間人們的「榮落」變幻,速度很快,然而自己卻無法經歷,之前是九品小官,如今更是因為丁母憂,「丘園坐四春」在這里守了四年。縱然今日春光如畫,「有花兼有月」,可嘆身邊「無酒又無人」。
「無酒」,一方面愁苦無法排遣;「又無人」沒人知道自己的才華,也無人舉薦,對于一個有著強烈仕途之心的人來講,何其殘酷!
九品小官的「青袍」穿了一年又一年,但是頭上的「白發如絲」,卻在一日又一日地變得更新。雖然內心「欲逐風波」于「千萬里」之外,卻「未知何路到龍津」,不知何時才能一睹龍顏!
李商隱這輩子很悲催,年少的得志與成年以后的坎坷對比明顯。作為一個詩人,他無可替代;但作為一個官員,他時常智商不在線。
說來也難怪,古代文人之中大多都是如此。
古代文人如過江之鯽,但是能夠達到曹操、王安石、辛棄疾、范仲淹、歐陽修等文學造詣深厚、做官又能做出業績的,畢竟還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