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耐品,勝在自然流暢,勝在氣象開闊與意境優美。
而人們也已經習慣性地將唐詩視為「詩中之最」,從古至今,再無任何一個時代的詩可以撼動唐詩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正因為如此,人們也總是將唐詩作為參考標準,去評判其他時代的一些詩。
所以,如果一首詩能夠得到「有唐詩之味」這樣的評價,那麼就說明這首詩非常不一般。
不得不說的是,唐詩的「余韻」在宋詩中得就以充分的延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宋朝有許多詩人抱著對唐人的崇拜,能夠很悉心地去學習、研究唐人詩法。
寇準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深受唐詩的影響,頗有自然耐品的韻味,有些甚至堪與唐詩相媲美。清代的紀曉嵐就曾在《四庫全書總目》中評價寇準詩「卓有晚唐之風致」。
那麼在本期,詩巷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來自寇準的一首詩,此詩全篇8句皆可稱妙筆,的確不輸唐詩的魅力。
春日登樓懷歸
宋·寇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是我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和大詩人。
寇準與白居易、張仁愿并稱「渭南三賢」,其詩被列為「晚唐派」。
這首詩是寇準于春日登樓有感而作,雖然也屬于登高類的詩作,但它卻是在「偶然」的情況之下所完成的。
詩的首聯在切題的同時,從整體方面勾勒出作者登樓所見: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閑暇之日,姑且登樓賞景以娛心境。遠遠望去,一片原野顯得是那樣空曠平坦。
在這一聯中,有一個字很值得推敲,那就是「聊」字。「聊」為姑且之意,用在這里體現著一種「閑暇」之意,說明作者這次登樓并非特意之舉,而是在閑暇中的隨意行為。
所以通過一個「聊」字,我們感受到的是作者閑適平靜的心情,而詩的情感色彩也于此處被營造出來。
后面一句之所「見」,在很大程度上打開了讀者的視野,既起到了體現畫面感的作用,也為詩增添了「大氣」之勢。
接下來的頷聯很細膩,而它的畫面也顯得頗有美感: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在空曠的平野之上,有一條野溪蜿蜒曲折地流向遠方,溪上沒有人擺渡,只有一葉扁舟靜靜地橫在那里。
當看到這一聯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情景與韋應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有著很高的相似性。
但是盡管如此,寇準詩的頷聯卻依然有著自己的獨到魅力。韋詩中有通過風雨所塑造出來的「凄涼」之感,而寇詩則體現出的是一種極致的靜美。所以如果要論誰的詩句更美,其實也沒有絕對的答案。
寇準的這首詩整體的空間布局都是從大處落筆的,前兩聯如此,頸聯同樣如此: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荒村上面籠罩著煙靄,不遠處的古寺中時刻傳來鶯兒的啼叫聲。
和頷聯相比,頸聯中的描寫就有了明顯的動感。「荒村生斷靄」說明時間已至傍晚時分,所以村落中已經升起了裊裊炊煙。這個畫面寧靜、恬淡又安詳,有著濃濃的田園氣息,能夠帶給讀者充分的想象力,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讀者心中的些許懷舊情感。
后面一句借「流鶯」這一物象,為詩增添了許多生趣,在打破畫面靜謐感的同時,又讓畫面顯得更加靜謐。這就是古詩詞中「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被作者巧妙地運用在此處,完美地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
最后一聯筆鋒一轉,作者從虛象方面進行了情感的抒發: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在渭水流經的地方,就是作者自己的家鄉下邽,而當作者久久陷入沉思中時,忽然又從中驚醒。
在前面六句中,作者不曾提到任何「思鄉」方面的字眼,而我們也未曾明顯感受到他的思鄉之情。但是尾聯卻忽然寫到了「鄉思」,瞬間就讓詩的情感色彩變得時分濃郁,這突如其來的抒情讓讀者有些出乎意料。
但是再細細品味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作者在頸聯中就已經為他思鄉情感的鮮明抒發做好了準備。
「荒村生斷靄」,勾勒的是田園畫面,體現的是煙火氣息。所以當作者在看到這樣的情景的時候,就很容易涌現出內心深處的鄉愁。所以在尾聯中,作者就緊追一筆,將自己的思鄉之情表達出來。
想到家鄉,作者久久陷入沉思,但沉思終究不是現實,于是作者最終又不得不回到現實。句中的一個「驚」字用得精準到位,它既體現著作者思念之深,又體現出作者從沉思中回過神后的那種驚詫與失望。為什麼失望呢?當然是因為作者自身依舊在他鄉的殘酷現實。
詩在憂思中結束,將更多余味留給了讀者,這樣的句子怎能不讓人心動?
炊煙遠隔余暉裊,忽覺鄉愁侵客來;各位看官,當讀完寇準的這首詩后,不知你是否也深受感染?歡迎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