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描寫愛情的篇章有很多。
愛而不得,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兩心相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日夜相思,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娓娓道來的愛,浪漫美好,讓人心向往之。
但小編今天要講的這首詩,則是區別于《詩經》中所有愛情詩的「異類」。
它只有短短47個字,尺度之大卻令人咂舌,一度被后世批判為靡靡之音。
《毛詩序》中評價此詩:
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
指責其是亂世中禮崩樂壞的產物,透露著[淫.靡]之意。
歐陽修更是大罵此詩傷風敗俗,有違大道。
這首詩就是《詩經·召南》中的《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
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也吠!
這首詩不長,卻不容易讀懂。
讀懂之后你一定會大呼,原來古人這麼開放嗎?
我們先從詩題開始講起:
麕,即獐子,沒有角,比較膽小,是當時比較好捕獲的獵物。
野有死麕的意思,就是在野外有一只死去的獐子。
故事的開篇,是男主人公的視角展開的: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男人在野外打死了一只獐子,用白茅將它包裹起來。
白茅是一種草的名字,長而堅韌。
捕獲了獵物,男人卻沒有急著回家去飽餐一頓。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原來他有一個愛慕的姑娘,姑娘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讓人忍不住想要挑逗一番。
就用這只獐子作為話頭,來與她搭訕吧。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樸樕是指叢生的小樹,灌木,短小卻十分茂密;在灌木叢中,男人又打死了一只鹿。
其實讀到這里,作者就已經拋出了一條線索,茂密的灌木會有什麼作用呢?
接著往下看: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純」通「捆」,有捆扎之意;這只小鹿還是依舊用白茅捆扎好,獻給美麗的姑娘去。
讀到這里,男主人公的視角就結束了。
這不就是一個平平無奇又略顯俗套的求愛故事嗎?
不善言辭的年輕小伙遇到自己心儀的姑娘,不知如何去表達,只好將自己每天打來的獵物都送給她,以此示好。
但我們還剩最后一句沒有講完,這才是真正的結尾即[高·潮]。
結尾直接切換到女主人公的視角: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脫脫是指舒緩而輕柔的動作;「感」通「撼」,意為動搖;帨是女子佩戴的佩巾;尨則是多毛的狗。
這句話的意思是:
請你慢慢來別著急,不要弄壞了我的佩巾,聲音小一點,不要惹得狗兒汪汪叫。
把人招來可就不好啦。
他們究竟在茂密的灌木中做些什麼事,答案呼之欲出。
15個字,將男子急切的愛欲,姑娘的羞怯緊張描寫得淋漓盡致。
這種行為不要說是在古代,即使放到現在,也是能掀起大片輿論的程度。
怪不得千年來受盡討伐,被指責[淫.靡],無禮,傷風敗俗。
這樣一首難登大雅的詩,為什麼能夠選入《詩經》,又有什麼解讀的必要呢?
其實早在千年前,《詩經》的編修者孔子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他認為,詩經305篇,只用一個詞就能夠概括——思無邪。
這就是在告訴我們,《詩經》中表達的思想都是純正的,磊落的,即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對別人訴說的。
讀《詩經》時,應當摒棄雜念,去發現其中美的東西。
既然思想是純潔的,那就沒什麼不能寫的。
既有情,也有欲,既有含蓄婉轉,也有熱烈奔放。
這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情感的自然抒發。
再者,禁止自由戀愛,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是在儒家思想實現大一統后才逐漸形成的。
《周禮·地官·媒氏》中有明確規定: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每年仲春三月三,是男女自由相會的日子,就算有淫奔之舉,也不禁止。
而古時結婚時有互換鹿皮的習俗,白茅也多用于祭祀,這暗示詩中的兩人有締結婚姻之意,絕不是隨意茍合。
故而,與其說這是一首「淫」詩,不如說是對地方民情的真實寫照。
如果說,《蒹葭》將愛情寫到了極致,那麼《野有死麕》何嘗不是將愛的原始沖動寫得入木三分?
少了刻板繁多的禮教束縛,所以愛得自在灑脫,無所顧忌。
正如唐代詩人牛嶠在《菩薩蠻》中所寫的那樣:
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