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鬼」李賀雖不如李白杜甫等詩人那麼出名,但有一首四句詩卻驚艷了千年之久,世世代代被人們傳頌,這首詩便是《南園十三首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詩的意思是,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帶上武器,去收復被割據的五十洲?請你暫時登上凌煙閣去看一看,有哪一個書生被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
這首詩并非委婉的詩風,直抒胸臆般把心中的憤慨訴說出來,將家國零落的憤懣,和對自己身世的悲慨與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李賀的詩作并非全部如此,他的詩作風格特點極其鮮明,不然也就不會被后人稱作「詩鬼」了。
李賀自幼家境貧寒,所以體型也極為細瘦,長相也很特別,極具個人特色。不僅如此,李賀還十分有才華。
他從小便聰明機靈,才思敏捷,雖然他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天賦,但他依然十分努力,刻苦讀書。
在李賀七歲時作了一首詩,讀過的人沒有一個說這首詩寫得不好的。
后來李賀的這首詩傳到了當時已經很有名的韓愈的耳朵里。
韓愈讀過李賀的詩后贊嘆不已,在了解到李賀只是個七歲孩童后更是嘖嘖稱奇,于是韓愈攜一名友人,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拜訪李賀。
韓愈見到李賀后并不十分相信,眼前這個瘦弱的小毛孩竟能作出如此美妙的詩作,于是剛見到李賀便開始考驗他,要他立馬作一首詩。
李賀聽罷當即寫下了一首《高軒過》,韓愈看后大為震驚。真是人不可相貌,也不可憑年齡大小斷才能!
眼前這個七歲小兒竟真能作出如此好的詩作,韓愈大喜,不停地夸贊李賀聰明有才華。
后來韓愈拜訪李賀并對李賀嘖嘖稱奇的事情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李賀也因此被稱為「神童」。盡管如此李賀并沒有得意驕傲,他依然十分刻苦。
一直到元和二年,李賀早已經是聲名遠揚了,他想著要盡快參加科考,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不幸的是在元和三四年間,李賀的父親李晉肅過世了。
李賀的父親去世時,李賀還未滿弱冠的年齡,按照要求他必須服喪滿三年才可離開,于是李賀只好暫時先放下科考,專心服喪。
元和五年,李賀服喪結束后想要去參加進士科考,結果卻因為李賀想考的進士科的「進」和他父親李晉肅的「晉」音同,需要避父諱,于是李賀便因為這個理由被拒絕舉進士。
李賀聽到這荒謬的理由雖然十分氣憤,但他也無濟于事,只好憤憤不平地離開了考試院。
實際上,避父諱也并沒有如此嚴苛的要求,是因為少時就出名了的李賀遭人妒忌,被傳出了種種流言,這才影響了他舉進士。
李賀遭人陷害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十分氣憤與無奈,于是他只好通過作詩來疏解心情。在這期間他寫了不少直抒胸臆表達憤怒之情的詩作。
可能是因為李賀是李唐宗室的后裔,再加上韓愈對他十分賞識,于是便大力推薦李賀,種種原因之下李賀被推薦,做了一個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奉禮郎。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官職,但最起碼做了官,有了俸祿,日常的生活開銷也就有了保障。
李賀是詩人,瀟灑隨性慣了,官場上的那些爾虞我詐他自然是瞧不上的。在做奉禮郎的這三年來,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也對社會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于是在這期間,他寫了不少抨擊社會黑暗與關注民生的詩作。
有人說李賀這一時期的詩是「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而李賀后期詩風的形成也深受這次做官經歷的影響。
李賀雖當了三年的九品芝麻官,但實際上后期他也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拔和晉升的機會,李賀窮極一生都仕途不順,雖然有很高的才華和能力但始終無處施展,于是他創作的泄憤詩作愈發多了起來。
再加上他的妻子也在這期間病逝了,本就內心折磨的李賀更是心力交瘁,雖然他很想再尋機會建功立業,揚名立萬,但好運始終沒有眷顧他。
李賀輾轉多地最終還是回到了昌谷的故居,他強撐著病重的身軀,堅持整理他這一輩子嘔心瀝血創作的詩詞。
最終在元和十一年,李賀病逝了,只活了27歲。
李賀的死無不讓人唏噓,如此有才的人卻始終無法得到賞識,自身的能力越強就與外界的不受重用越成矛盾,就這樣,一個才子就這樣英年早逝了。
回顧李賀的一生,仕途和兒時的經歷對他的詩風影響巨大。李賀一生創作了許多類型的詩,有借古諷今題材、發憤抒情題材和神仙鬼魅題材等等。
其中最為特別的便是神仙鬼魅題材的詩作了,李賀的詩作中大量采用一些很偏門冷門的字詞,詩中體現了他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讀來讓人感覺非同尋常。
李賀因為自己這坎坷的一生本就非常的煩悶,他時常想不通,明明很有才學的他為何會淪落至此,于是便借用神仙鬼魅這一類的題材來抒發他內心的無奈與悲苦。
這也是后世人們把李賀稱作「詩鬼」的重要原因,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對李賀的一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此有才華的人不僅沒有成功走上仕途節節高升,還遭到小人的妒忌讓他處處碰壁,這樣的強烈反差難免讓人唏噓。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是李賀這坎坷的一生和獨特的經歷,成就了他別具一格的詩風。
而他的故事到現在都被人們提起,他的詩作也因為獨特的風格而流傳千古。這也算是對于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他的一種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