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人之困頓,皆為迷局所縛。
更多的時候,是畫地為牢。
9歲的時候,我為作業發愁;
11歲的時候,我為轉校的鄰家男孩而悵思,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孤單。從那以后,我上學路上總是形單影只;
15歲時,我為擇校而沖刺,家里人都希望我有出息,身上的重擔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19歲時,我常常趴在教室的窗口看一個男生在操場上飛奔,大學四年,他成了我人生的全部。然后青春打馬而過,畢業前我終于鼓起勇氣向他告白,他轉身就把這件事講給了許多人。
于是,我就成了一個笑話。
那天的夕陽很美,我揉了一把眼淚,覺得自己長大了。
24歲時,我參加工作,因為過于勤快而被人設計,第一次社會經驗的積累以慘敗而終。
26歲時,我失戀,一個人蹲在海邊痛哭失聲,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遞給了我一包紙巾,成為了我單薄人生中最厚重的溫暖。
七月的風很暖,那天暮晚,我坐在海邊看斜陽,那位老人坐在遠處看著我;
27歲,我學會了在人群中運籌帷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城市中有了我的立足之地。
然而,我并不開心,每天回到家只想一個人靜靜地躺著。
29歲,弟弟要結婚,我出了10萬塊錢把家里重新裝修了一下,完工后我請假回家小住。那晚,爸爸跟我說,你就沙發上先對付著睡吧!
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其實我已經沒有家了。
如今我已經邁過了30歲的門檻,回頭望去,曾經的煩惱早已風輕云淡。我沒吃過特別多的苦,所以我的快樂都是些微小的事兒,因為所求不多,所以我常常覺得滿足。
但在當時,那些瑣碎在我的人生中,的確都是「頂大的事兒」。
人生的煩惱是無窮盡的,沒有遠慮必有近憂,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心態放平和,用超脫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當下的難處。
笑一笑,一切也就都過去了。
所以我們今天讀一篇蘇東坡的短文,這在他的作品里并不多見。
希望能給你人生以啟迪。
- 02 -
臨皋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聞范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
出自蘇軾的《臨皋閑題》
公元1079年,蘇東坡被以舒亶為首的御史台彈劾,輪番上奏,最終將蘇東坡收入大獄,史稱「烏台詩案」。
最終,因王安石的「一言而決」,得到了從輕發落,貶去黃州四年。
這篇短文,即為蘇東坡作于此間,當時他的官職是團練副使,有職無權,還要受朝廷監視,日子過得很苦,連生計都是問題。
但經歷了生死的蘇東坡并沒有因此放棄生活的信念,反而變得更加達觀、通透,他于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墾荒地,親耕親種,自食其力,遂取號「東坡居士」。
并且,在黃州四年,蘇東坡還留下許多經典的詩文,比如前后《赤壁賦》、《定風波》、《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是千古絕唱。
這篇短文大意可解為:
臨皋亭下不遠處就是長江,長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時用水都是從江邊打來,能夠自給自足,又何必總想著回到故里呢!
這些江山風月,本來是沒有主人的,誰在用便可以說是主人。聽說范子豐新買了園子,不知和我這里比怎麼樣?更何況,我在這里生活也不用繳稅。
文中的「臨皋亭」在黃州,臨長江望遠山,風景秀麗;
范子豐:為蘇東坡的兒女親家;
兩稅:指的是夏秋兩稅;
助役錢:根據當時的免役法,豪紳、官吏等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錢。
這篇文章很短,和《赤壁賦》相比,只能算是隨筆,但文中所蘊含的人生道理,卻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悟不出來的。
比如這句「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就可見蘇東坡寬闊的胸懷。
以天地為床蓋,以江河為給養,哪里還需要豪宅呢!
高樓大廈千萬間,安眠只需三尺寬。
人這一生爭什麼?赤條條地來,也必將赤條條地走。
如果要爭,也是與時間爭,與命運爭,不與人爭。
總有人過得不如你,也總有人過得比你好。
蘇東坡在文中寫「何必歸鄉哉!」,就是想表達「心安即是歸處」之意,充滿了禪理。
正如本文前半部分所寫,我們的煩惱總是會有的,身在世俗,有太多的事會讓你感到為難。
可這些事最終也都會成為過眼云煙。
以現在的社會風氣來讀蘇東坡的《臨皋閑題》,頗有諷刺意味,許多人拼搏了一輩子,只為了能在大城市中買一套房,甚至不惜負債。
許多人都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之夢想,可真正走出去的,能有幾人?
一切都因為我們看不透人生的迷局,總是患得患失。
灑脫的人生,有時候是需要你任性一點,敢于挑戰規則,按部就班、默守陳規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底。
那樣即便活到百歲,又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