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為何窮? -
...
梅堯臣,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宋詩的開山鼻祖。
提到「現實」,本身就是很諷刺的兩個字,白居易也是「現實主義詩人」,但是縱觀唐宋,沒有一個人文人會活得比他更瀟灑。
無情的事實,多出自于浪漫的筆觸。
最經典的,還是那句:何不食肉糜?
有人的地方,就有階層,就有鄙視鏈,這是永遠改變不了的事實。
唐詩、宋詞,是古典文化的精髓,也是語言藝術的代表,可是詳讀歷史你會發現,那些青史留名的大詩人、大詞人,幾乎都有官職在身。
他們再苦,也比平民布衣要強許多、許多倍。
這其中包括郁郁不得志,甚至把自己幼子活活餓死的杜甫,以及被無數人同情、惋惜過的蘇東坡。
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鼻祖,他早年也曾入仕,「不為五斗米折腰」后,才退隱山林,同時也是因為他的宅邸被燒毀。
孟浩然一身無官,但他是孟子的后人,曾因不仕李旦而備受文人士子所推崇,這是氣節,也是底蘊。
李清照也苦,后半生漂泊無依,但她卻是禮部員外郎的閨女、宰相趙挺之的兒媳婦。
例舉這些,并不是要證明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一個人的出身、際遇和付出,決定了一個人所處的層次。
自然,層次不同,煩惱也不盡相同。
現代人馬云也曾說,我真的沒錢;馬化騰亦云,我家庭一般;王健林更說自己「一無所有」,可小目標卻是「先賺它一個億」。
你信嗎?其實我是信的。
身在高位的人,思慮的事情是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他們的成就,也是通過自己努力打拼換來的,這沒什麼好嫉妒。
一個窮人從不羨慕百萬富翁,他們只羨慕和自己一樣,卻比自己過得更好的人。
所以,這個世界的格局就是,有能力的人把持著言論話語權,引導著沒能力的人,去向往他們的生活,并為之奮斗一生。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詩,就深具現實諷刺意味。
- 詩文賞析 -
..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出自梅堯臣的《陶者》
梅堯臣,農家出身,自幼酷愛讀書,16歲時參加鄉試,鎩羽而歸,但很快便隨叔父梅詢到河南洛陽,以恩蔭補任太廟齋郎,后歷任桐城、河南、河陽三縣的主簿。
這不算大官,但絕對不低于現在的縣長辦公室主任或者秘書長。
因為這樣的履歷,梅堯臣結識了錢惟演和歐陽修,這絕對是朝廷要員了,屬京官。之后,梅堯臣升任,又得宋仁宗賜同進士出身,最終擢為尚書都官員外郎。
蘇東坡21歲入京趕考時,梅堯臣就是小試官,而歐陽修是主考官。
所以梅堯臣作此詩,是對自己童年往事的感慨,成年后,他的仕途算是平步青云。
詩文大意可解為:
泥瓦工人挖光門前的土來燒瓦,但自家房屋上卻用不起一片;那些富貴人家,十指連泥也不沾一下,卻住在鋪滿瓦片的高樓大廈中。
北宋張俞也在《蠶婦》中寫過: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但張俞和梅堯臣一樣,同在北宋為官,且至秘書省校書郎,李商隱終其一生,也不過為官至此。
所以詩更諷刺的是,不是窮苦之人過不上更好的生活,而是為窮人鳴不平的,往往不是窮人,而是達官顯貴,如是白居易的《賣炭翁》。
格局不同,造就了不同階級的人,所憂煩的事不同,這也是階級矛盾最主要的來源。記得現代專家曾建議農民,何不買兩套房子,把一套租出去,這樣就有了更多收入來源。
對比梅堯臣的《陶者》,寓諷之味十足。
其實,底層人有底層人的快樂,他們知足,懂得享受生活。然而富貴之人灌輸的焦慮,讓底層人一直被提醒著:我得上進,我得拼搏,我得過人上人的生活。
現代心靈雞湯亦是如此。
然而這些人卻不告訴你方式和方法,因一點點商業機密都會鬧上公堂,知識產權被壟斷、資源也被壟斷,打工人似乎永遠是打工的命。
面對日子毫無起色的你,他們還痛心疾首地告訴你:你的煩惱就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富足,是內心的平靜,年輕時努力過了,沒成功也沒關系,好多人都不能實現理想,但要學會面對現實,追求生命的溫度和厚度,讓日子每一天都過得開心快樂。
這比擁有財富和名利更加讓人踏實,況自給自足從不丟人。
所以,這世上最諷刺的事就是,成功人士對不算成功之人的說教,既惡心又沒有一點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