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江西詩派的開創人。
在向詩歌王國頂峰攀登的過程中,黃庭堅就是那個獨辟蹊徑的人,他對于宋詩詩風的形成起了開拓性作用,影響幾乎遍及整個宋代。
黃庭堅生前和蘇軾齊名,死后被推崇為杜甫的繼承者。
他曾說,杜甫作詩,韓愈寫文章,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但后人讀書太少,還以為是他們自己的創造。擅長做文章的人,能夠陶冶萬物,把古人的話融入自己的筆墨之中,就好像有了點石成金的靈丹妙藥。
所謂的「點石成金」,就是用古人的說法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很能代表黃庭堅的詩歌思想。
他的千古名篇《寄黃幾復》,八句詩用了八個典故,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黃幾復是黃庭堅兒時好友,當時任廣東四會縣知縣。
該詩起首一句就化用了《左傳·僖公四年》中的一段話:「齊侯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風牛馬不相及。先秦古文中,「海」有「荒晦絕遠之地」的意思,所謂北海、南海,是指極北之地和極南之地。
黃庭堅當時在德州德平鎮做官,正在山東齊國故地;黃幾復在四會縣,今屬廣東,正是當時地理上的極南之地。
「我居北海君南海」這一句化用,真是又貼切,又巧妙,到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步。
第二句「寄雁傳書謝不能」,則是化用《漢書·蘇武傳》中蘇武從北海通過鴻雁向家中傳書一事。
傳說,大雁秋季南飛到湖南衡陽就不再飛走了,而四會更在衡陽之南,所以大雁也謝絕傳書。
同時,這句詩里也借用了《滕王閣序》中「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之意。
我們兩個人相聚得太遠了,連寫信傳書也做不到啊!
第三、四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是千古名句,同時也用了典故。
「桃李春風」出自白居易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
「一杯酒」讓人想到了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江湖夜雨」,又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三句雜糅在一處,把那種對昔日美好時光的不舍之情,表現得恰到好處。
接下來,「持家但有四立壁」一句,很明顯是化自司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的典故,說他家境清貧,除了四面墻壁,其他什麼也沒有。
黃庭堅這里表達的是老友清正廉潔。
而「治病不蘄三折肱」則化自《左傳·定公十三年》中的一句古代成語「三折肱,知為良醫」。
它的意思是,一個人折了三次臂膀,就會成為治療折肱的良醫,因為他必然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類似于「久病成醫」的意思。
不過,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黃幾復不待三折肱,便已經深諳治國之道了。
黃庭堅借用這個典故,引出的是對朝廷「治國不求賢臣」的吶喊,引發的是自己對好友才華不被識用的憤懣之情,也是對朝廷用人政策的批判。
兩句結合起來,是贊美黃幾復為官清廉,家徒四壁,如良醫一樣對待百姓,不怕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一句,又是化自杜甫懷念李白的《不見》「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一聯。
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則是化自李賀《南園》「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兩句合起來,是說:想你清貧自守發奮讀書,如今頭髮已白了吧。
隔著充滿瘴氣的山溪,聽到猿猴哀鳴著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這里,不僅是對好友滿腹才情卻不被人識得哀嘆,也有著詩人對友人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仍堅持讀書的贊譽。
全詩八句,真的做到「無一字無來處」,卻又一氣貫通、感情真摯,并不讓人感到別扭。
這就是黃庭堅所說的「點鐵成金」、「脫胎換骨」吧!
尤其是第二聯,被人譽為「奇語」。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些本來都是極尋常的字眼兒,可是合成兩句,前一句回憶朋友歡聚的場面,后一句描寫離別后的寂寞蕭索,都意味雋永,為人稱道。
再者,這聯的句法也很新奇。
對仗工整,不用一個動詞,只有名詞巧妙搭配,形成了新穎獨特的意象,昔日的良辰美景短暫和今日的兩地相思對比,感人尤深。
或許,讀到這里,你對黃庭堅的這首《寄黃幾復》也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