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李白杜甫被稱為「李杜」,為啥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卻沒有被稱為「老李」?
答案是——李白至4是少年,而杜甫,似乎從來沒有年輕過。
印象中的杜甫,似乎總是老氣橫秋,苦大仇深 。
他一張口,似乎就是: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被封為我從天來。
或是登台遠眺,發出的感慨也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事實上,杜甫也曾有過年輕歲月,他也曾是大唐詩壇有名的「愣頭青」。
一、爺爺很狂,二叔很猛,杜甫狂放是家傳
大唐年間,科舉試后。
眾考生紛紛走出考場,突然一個考生仰天長嘆:完了完了,主考官大人要沒了。
眾人疑惑:不能夠啊,剛才不是還精神抖擻地監考了嗎?難道是患了急癥?
前面的考生鄭重回答:一會點評試卷,看到我的文章,主考官一定會汗顏無地,羞愧而去。
這個考生叫杜審言,出了名的狂傲。
但在大唐時期,但凡才學扎實,就有狂的底氣。
杜審言學問很好,他年輕時就和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四人并稱「文章四友」。
杜審言尤其擅長律詩。
至今打開《全唐詩》,最早的律詩還是他的那一首《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在唐代詩壇上,說起精于律詩的,其實是杜審言的孫子,他叫杜甫。
對于爺爺的水平,杜甫非常推崇,他寫詩就說:「吾祖詩冠古」。
我爺爺的詩嘎嘎好,古往今來誰不夸。
這種狂放,也像是家傳。
杜審言生性孤傲,難免惹事,武后圣歷元年,杜審言被貶吉州司戶參軍,此時他又得罪同事郭若訥、長官周季重。
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
當時杜甫的二叔杜并年僅十三,聽聞老爹被誣陷,他帶著匕首就到宴席上刺殺周季重。
最終,杜并被亂刀砍倒,周季重傷重不治,臨走前還夸了一句:
「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
這事鬧得很大,武則天都聽說了,她將杜審言召回京師,由此杜審言才活了下來。
二、杜甫罵人,全篇不帶臟字,但就是罵得過癮
有了這樣的爺爺和二叔,杜甫自然也是「狠人」。
杜甫在詩里說,自己年輕時寫的詩基本散逸了,后來的都是40歲以后的作品。
但還是有人找出一些所謂「杜甫年輕時的作品」,比如那一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更猛,張口就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也是孤傲的,他曾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很多人以為他是在教大家要多讀書,讀好書。
其實這句詩是人家用來自夸:我詩寫得好,那是因為我讀書多啊。
這樣的飛揚跋扈,當然,年輕的杜甫自然也會「罵人」——
初唐時期,詩文都沒有擺脫六朝時辭藻華麗的套路,即使唐太宗寫詩,也是寫:
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
這個時期,出現了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首的「初唐四杰」,他們「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
推崇新的文風必然會引起嘲諷,當時有很多人就寫詩說「四杰」的詩文過于輕薄。
對于這種情況,杜甫就不樂意了,他寫下《戲為六絕句》,第二首就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話罵的,其實非常厲害了,你們這些人啊,只知道嘲諷人家,卻不知在唐詩的長河中,你們必然身名隕滅,而四杰們的詩,卻將如江河不廢,萬古常流。
在當時能發出這樣的感嘆,的確需要魄力,而且杜甫功力深厚,雖然全詩不見一個臟字,但卻將一幫文人罵得無言以對。
這樣的詩讀起來,真是痛快、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