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5年,64歲的王安石退隱江寧。這個年過花甲的老人經歷了世間百態,帶著一種壯志未酬的遺憾,到今天的南京鐘山養老。
經歷了人生的種種風雨,也曾經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按照中國古代士大夫學而優則仕的評價標準,王安石幾乎已經達到了作為文臣最高的理想。
但是即便如此,王安石變法的夭折讓他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現實。但是在歸隱之后,卻享受到了難得的清凈時刻。縱情山水修身養性,寫出一首首詩歌,卻也透露出濃濃的詩意。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愁。
這一首詩歌就是宋代王安石的《午枕》,所敘述的內容其實非常簡單。就寫他自己午睡被吵醒后的心理活動。人都說中午不睡,下午崩潰。睡個午覺可以讓人的身體和精神得到很好的休息。更何況當時已經60多歲的王安石,精力遠遠沒有之前充沛。在一個晴朗春日的午后打個盹兒,也不失為一種享受生活。
詩歌一開始,就寫詩人午睡后的清醒狀態。「午枕花前簟欲流
」,在滿是鮮花的院子里睡了一個午覺,感覺到身下的竹席清涼如水,甚至像水一樣流動。「簟」出現在古詩詞中,基本上都代表著涼席。
「日催紅影上簾鉤」,再看此時,太陽已經西下,夕陽把鮮花的影子映上了詩人的簾子。
這本是一個愜意的午后,剛睡過午覺的詩人頭腦也非常清醒,感覺還不錯。但是卻發現自己從夢中醒來,是耳邊小鳥的鳴叫的緣故。不知何故,一種淡淡的憂愁都涌上心頭。詩人開始埋怨,這小鳥打攪了他的美夢。
回首再看,「隔水山供宛轉愁」,水那邊的青山重重疊疊,在這個午睡過后的傍晚,在這個夕陽照耀著花的影子映上詩人窗簾的瞬間,竟然惹起了心頭難以說清楚的種種愁緒。
其實很難想象,曾經在政壇上叱咤風云的一代宰輔,也竟然會有如此敏銳的感觸。究竟這種愁緒是什麼?詩人并沒有說的很清楚。或許是他埋怨小鳥的叫聲打攪了他的夢,或許是因為壯志未酬的,又或許是因為夕陽西下讓他感受到大好春光的流逝。
淡淡的愁緒就這樣蕩在詩人心中,有時候并不清楚來源是什麼,但一樣能夠形成絕美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