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朝乃至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擁有著奇特的想象力,旺盛的創造力,和生猛的爆發力。
這讓他筆下創造的詩歌自帶豪放飄逸、天馬行空、氣度恢宏、唯美浪漫的標簽,無論時人還是后人,對此無不是推崇備至,贊美有加。
而李白本人也被后人譽為「詩仙」。
可就是這樣一位「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白,在詩壇上卻對當時一位詩人的一首詩自嘆不如,甘拜下風。
下面且聽我細細道來。
時間來到天寶年間,被賜金放還李白游歷到荊楚大地,便到當地標志性建筑黃鶴樓去打個卡。
黃鶴樓本因為其所在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的,它始建于三國時代,最初是作為瞭望守戍的軍事樓,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商行旅的觀賞樓。
一處名勝離不開文化加持,黃鶴樓也是如此。
南來北往的遷客騷人,每每登上黃鶴樓極目天舒,見山川風物交相輝映,不禁心情疏朗,逸興遄飛,免不了留下詩詞歌賦。
而黃鶴樓的盛名流傳,最離不開的一首詩就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黃鶴樓》。
全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這首詩的作者崔顥,此人出身唐朝頂級門閥士族「博陵崔氏」,自小才華橫溢,在那個詩人輩出的盛唐,《舊唐書》記載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是齊名的。
但他在史書上評價并不好,我們翻遍新舊唐書,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品行不怎麼樣的人。
「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
意思是崔顥好賭博,好喝酒,尤其喜愛美色,遇見好看的,就娶回家。娶回去之后,又遇見更好看的,就拋棄糟糠之妻,重新迎娶新人,一生中,循環往復。
這樣一個品行不端動不動就換老婆的「花心大蘿卜」,歷史上自然評價不會太高。
這樣的品行也讓崔顥的仕途非常不順暢,他雖然早早中了進士,但一生終究沒當什麼大官,後來只能遠離京城四處漫游,《黃鶴樓》便是他漫游到湖北武昌的時候寫的。
這首詩約略的可分成前后兩層,前四句講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說詩人眼下的惆悵。
黃鶴樓傳說有仙人在此騎黃鶴而去,詩人便由這個美麗的傳說開始著筆,描寫仙人乘鶴遠去,人去樓空,只剩下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亙古如斯,給人以世事蒼茫之感。
詩歌創作過程中,拗句和重復用字顯然是犯了大忌,但這首詩開篇兩聯,卻重復用了三個「黃鶴」而不給人生硬的感覺,反而讀來可以一氣貫注的感覺到對仙人乘鶴悠然不返的失意和失落,這也是后面詩人心中鄉愁情結抒發的鋪墊。
所以后兩聯中,詩人悵然若失的游目騁懷。可惜在這天色昏沉的日暮時分,他能看見歷歷漢陽樹,也能看見芳草萎萎的鸚鵡洲,就是看不見自己的家鄉。
這般悵然若失的落差,就如同自己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慕名前來,可眼前只是一座仙人駕鶴而去查無蹤跡的尋常江樓的落差。
這首詩最后以一「愁」字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的境界。
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極高,如嚴羽就曾在《滄浪詩話》中毫不吝惜地贊美道:「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而詩仙李白在登黃鶴樓,詩興大發正準備揮毫潑墨時,驀然見到了崔顥的這首不古不律,亦古亦律的《黃鶴樓》,敬佩非常,不由得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隨即甘拜下風,擱筆悻悻而去。
其實李白心里還是有些耿耿于懷,想與崔顥一較高下,所以在後來接連模仿《黃鶴樓》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鸚鵡洲》兩首詩,只是世人先入為主,始終覺得李白兩首無法超越《黃鶴樓》。
正是如此,這個好酒又好色的崔顥憑借這一首整古爍今的《黃鶴樓》,得以在名家輩出的唐代詩壇脫穎而出,從而名垂千古。
而黃鶴樓能夠成為名揚海內外的「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崔顥《黃鶴樓》這首詩可謂功不可沒。
黃鶴樓讓崔顥的《黃鶴樓》揚名立萬,崔顥的《黃鶴樓》又讓黃鶴樓立萬揚名,這正是文化界的一樁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