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成帝時,班婕妤是后宮最受寵的女子。
她美貌有才華,還很識大體。
漢成帝寵愛她,命人制作了一個很大的輦車,邀班婕妤同坐出游。
班婕妤拒絕了,她說:圣賢之君主,身邊坐的都是名臣,只有亡國的君主,身邊坐的才是寵妃。
太有道理了,漢成帝也贊嘆。
后來,趙飛燕趙合德姐妹進宮,班婕妤失寵了。
見不到皇帝的班婕妤,只能在幽深的夜里,寄托思念。
有感于班婕妤的故事,南朝齊代的謝脁寫下一首《玉階怨》: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謝脁去世200多年后,一位叫李白的詩人,有感于宮中哀怨的女子,也寫下一首《玉階怨》,全詩沒有一個怨字,卻句句是怨,成《唐詩三百首》中的名篇。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這也許是李白最清新潔凈的一首小詩吧。
玉階、白露、水晶、秋月,俱是澄凈清明的意象,讀來,只覺無比純凈。
純凈清明的環境下,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故事的發生地,是在宮殿里。
玉石徹成的台階上,一個女子站在上面。
玉砌的台階,真是華貴,可玉是涼的,女子的心也漸漸涼了。
夜色之下,天氣轉涼,空中的水汽下沉,遇到清冷的玉階,形成細小水珠。
時間一點點過去,水珠漸漸地、慢慢地凝結在了玉階上,成為白露。
一個「生」字再現了白露凝結的過程。
夜越深,涼意也越來越深,白露一點點滋生,打濕了女子的羅襪。
她一定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在室外待了很久,她在等待一個人,所以,久久舍不得離去。
露水侵蝕著女子的羅襪,愁怨侵襲著女子的心。
在外等了很久很久,卻依然沒有等來良人,她的心怎能不怨呢?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室外太過寒涼,女子實在是受不了了,她走進了室內。
可是,思念并未在此結束。
女子放下水晶簾,隔著簾子,又凝望著秋月。
在古人看來,望月就是懷遠,她還念著未歸的人。
于是她默默地靜靜地看著月亮,繼續著思念。
「卻下」兩個字,十分絕妙。
幾百年后的宋代,一位叫李清照的女詞人曾寫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白的「卻下」與李清照的「卻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是一對琴瑟和鳴的夫妻。
成婚后不久,趙明誠負笈遠游,李清照獨守空閨。
她想丈夫,抬頭看天上白云,云卷云舒,沒人寄信回來。月光灑滿整個西樓。
落花飄落在水中,水獨自流淌,相思之苦折磨著李清照。
想念實在太難受,李清照提醒著自己:別想了,別想了。
相思在眉間散去,卻又在心頭涌起,避無可避,相思無處不在。
千百年來,無人不贊這首小詩。
全詩20個字,除了詩題,沒有一個怨字,而其中的怨卻深到心里。
歷代的詩評家,都如此評價:
《唐詩歸》:鐘云:一字不怨。深,深!
《李太白詩醇》:雖不說怨,而字字是怨。
《唐詩援》:從未有過下簾望月者,不言怨而怨自深。
長久的等待,沾濕的羅襪,固執地望著秋月,不肯入眠。
一個人空等了那麼久,「怨」是自然而然的,雖然女子沒有說出口,可怨早就溢出詩外,傳到了所有讀者的心里。
詩詞君也很喜歡這首小詩。
沒一個美字,可讀過之后,都覺得很美。
通篇沒有寫女子的容顏,可是我們就是覺得這一定是一個美女。
玉砌的台階,白色的露珠,羅襪生涼,水晶簾起,玲瓏秋月,每一個意象,都有一種冰清玉潔的美感。
女子的容顏很美,玉砌的台階很美,水晶簾很美,天上的秋月也很美。
緩緩讀來,進入空靈的意境,仿佛一篇極致的內容豐富的散文,20個字后,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
有一句歌詞:有些人說不出哪里好,可就是誰也替代不了。
而詩詞君想說:有些詩你說不出哪里好,可是讀一遍,就再也忘不掉。
太多絕美的詩詞,說不出理由,可就是喜歡。
當秋月高懸時,當思念升騰而起時,就會不自覺地吟出這首詩: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詩友們,你們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