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的元日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大年初一歡呼雀躍的場景,在詩中除了寫了人們歡快的場景也描寫了人們用「新桃」換下「舊符」的場景,這主要就表現為辭舊迎新的意思。而這里的「新桃」指的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對聯,對聯作為一種非常悠久的文學樣式,流傳至今已經成為了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秦漢時期每逢過年的時候人們就將桃符貼在門上迎接新年,在那之后便就有了春聯的前身。
在宋代之后對聯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推廣,當時的對聯除了過年的時候張貼在門上,在平常還是一些文人墨客的閑談之物,許多的文人墨客在閑暇之時常常會聚在一起用上下聯的方式來切磋文化。到了清朝,對聯就像唐朝的唐詩一般盛行。在唐朝有一位叫做乾隆的皇帝,他和他的一位大臣紀曉嵐都非常的喜愛對對聯,留下了很多讓人津津樂道樂道的妙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吧!
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非常的喜歡對對聯,每次在南巡的時候看到好看的風景和一些有趣的事情都會對出一些非常絕妙的對聯。
通常乾隆都會帶上紀曉嵐,等到想要對對聯的時候就叫紀曉嵐來幫忙對出合適的下聯。每次乾隆微巡私訪經過古寺廟時都要題詩一首。
有一次乾隆微巡私訪的時候天氣炎熱,便直接對出以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跟隨乾隆的大臣都是乾隆的心腹,當然知道乾隆是什麼意思,于是紀曉嵐連忙就是下聯:「一木是木,兩木是林,三木是森」。這樣的下聯與乾隆的上聯堪稱絕對。
像這樣的對聯還有很多,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其中很多的奧妙,對聯的意蘊也非常的深。對聯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才像今天一樣完善,我們這一代更是應該將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