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詩向來以充滿禪意而為世人所知,我們讀他的詩,總能在他的詩中讀出空靈通透的意韻,總能在他的詩中讀出深刻睿智的人生感悟,總能在他的詩中讀出與眾不同禪中深意。
正因如此,所以自唐朝以來,王維的詩就感染著無數人,而他在人們的心中也是神一樣的存在,在文壇上的地位就更毋庸置疑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千百年來王維被人們尊為詩佛。
王維詩畫皆精,因此他的詩畫被人們稱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對人生的看法和理解,也被融入了詩畫當中,他的詩也成了人們了解和認識王維的工具,王維本人也為我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讀了他的詩,當你走進密林細雨之處,你一定會想起他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當你身處大漠,眼看地曠人稀時,你一定會想到他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當你在佳節之際,遠走他鄉,你一定會想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當你想起相思的人無法自拔之時,你一定會想起「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當你與朋友即將分別,從此天各一方,你一定會想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所以,如果要問王維的詩為什麼如此受歡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管人們怎麼回答,那所有的答案一定是相似的,那就是王維的詩表達了我們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他的詩里面有著空靈的境界,以及深刻的禪意。
因此,對于王維來說,哪怕是在行走與坐臥之間,他都可能會寫出境界不一樣的詩歌。在本文中,他就是在一個細雨綿綿的秋雨之夜寫出了一首充滿智慧的詩,字字是生命的真諦。那天夜里,王維直到深夜還在輾轉難眠,無法入睡,萬千的思緒,都牽動著他的詩情,于是在百無聊賴中,他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秋夜獨坐》。
這首《秋夜獨坐》語言簡潔,感情細膩,可以說是對生命的思考,更是對人生深刻的領悟。那麼,王維的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呢?我們現在就一起來品讀此詩。
秋夜獨坐
唐·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在我們的文化中,自古就有「女人傷春,男人悲秋」的說法,所以一談起「秋」,就是一個讓人容易進入憂郁和哀傷的季節,而詩人們就更有這樣的「悲秋」情懷了,劉禹錫就在他的《秋詞》中說:「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維的這首《秋夜獨坐》,更是借秋夜的氛圍,寫出他與眾不同的特殊領悟。
此詩首聯的兩句「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以敘述的方式描寫了自己邁入年老之時,在秋夜獨坐空堂,悲哀寂寥,慨嘆人生,直至二更仍然毫無睡意,一副滄桑之感油然而生。
「獨坐」描述了王在維形體上的孤獨,而「悲雙鬢」一詞則急轉直下,一下子從形體的描寫進入了內心感受的描寫,道出了他無人能訴的心中孤獨與苦悶。這里的一個「悲」字,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白發垂肩、形容枯槁的王維,獨坐在一盞孤燈之下,悲愴之情,活靈活現。
而下一句的「空堂欲二更」更是將前句中的孤獨與凄涼的處境描寫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以「空庭」與「二更」兩個詞語,通過對環境與地點,時節與時間的烘托,突出了詩人所在的地方非常的凄冷,心情因此而十分的哀傷。
頷聯中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兩句可謂是畫面感十足,將一個人獨處深夜的場面寫得動感十足。夜靜得聽得到秋雨的沙沙聲,而伴著細雨落下的,還有野外山果墜落的聲音和秋蟲悲鳴的聲音。
這兩句詩的描寫是通過安靜的夜晚的景物描寫,特別是通過句子中的細雨聲、果子墜落和蟲鳴聲等聲響的描寫,將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落寞非常出色地表現了出來,寫得非常的生動。這是以動襯靜的寫法。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正是由于詩人的內心無比的孤獨,他才覺得這樣的雨夜出奇的寂靜,他才聽到了山中平日里幾乎不會引起人們注意的細雨聲、蟲鳴聲和山果墜落的聲音,而這些微弱的聲音,在一個人孤獨寂寥之時,還可能被放大了,因此有人說,「雨中山果落」是詩人想象的結果,我們暫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是從效果上來說,這樣的寫法的確非常貼合詩人的心境。
「燈下草蟲鳴」一句把視覺與聽覺合為一處來寫,通過具體的景物描寫,突出了感官在特殊心境下不一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比平常敏感得多,比平常獨到得多,而正是通過這樣的描寫,讓人頓感凄涼無限,流露出詩人內心的感受與思想情感。
通過首聯與頷聯的烘托,詩人終于在頸聯的「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兩句中,讓情感噴薄而出,說出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是不可改變的,嗟嘆人生之衰老不可逆轉,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和憂傷。而「黃金不可成」一句則否定了道家宣揚的神仙方術的虛假和祈求長生不老的虛妄,而煉丹成仙的說法更是荒誕不已。
與第一二聯相對比,這一聯體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也體現了王維詩詞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更體現了詩人佛性的思維,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一種虛靜與淡泊,更是從側面表達了自己的佛學觀念。
在詩的尾聯中,「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兩句中的「無生」一詞為佛家用語,意為世界本來就是虛無的,世間萬物也處于無生無滅的狀態,普通人是難以領悟其中真義的。
詩人用這一聯表達出了本詩的主旨,說出了一個人想要擺脫生老病死的煩惱,唯有一心向佛,虔誠修煉,使自己達到身心合一、清靜無為的境界。
詩的最后兩聯,表達了詩人對世界,對人生的領悟,表達了世間萬物都處于一種生與死的循環之中,唯有世界,唯有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所以人們應該學習佛法中的真義,清靜無為。
對人類來說,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唯獨時間和世界是永恒的,所以道家的煉丹術與長生不老術顯然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然而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道術,在我國的古代卻是流行了很長時間,無數人為之癡迷,秦始皇就派了徐福帶領了三千童男童女去東瀛尋求長生不老藥,漢武帝也相信方士欒大所說的:「黃金可成,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因此他還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到了大唐,煉金之術和追求長生不老以及求仙的方術仍舊一波接著一波。而之后,求仙問藥之人同樣是數不勝數。
但是,道家的所謂的神仙方術,對于王維來說是不管用的,因為無數的例子證明,神仙方術、長生不老或者是飛升成仙的事,從來都是失敗的,而看到了這樣的結果的王維于是就寫下「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這樣的兩句詩。
因此,年老孤獨的王維,不再像李白那樣向往仙道,而是潛心向佛,因為他覺得「佛」中的境界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相契合。
他覺得當一個人進入了佛的最高境界之后,精神上便獲得了超脫和解放。此時,人的生老病死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王維正是看到了佛學的這一境界,才在細雨綿綿之夜,悟出了萬物有生有滅,萬物都處于生4循環的一種狀態之中,生老病去也就不奇怪了,它是一種自然規律。從而看淡了生死,看淡了人生。因此之后的王維便從容淡定地看慣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六道輪回,而這樣的觀點表現在王維的這首詩中,便顯得有非常強的哲理性。
因此,慣看人世及萬物規律的王維,便以修禪為樂,從佛中尋找自己,尋找不一樣的境界,尋找人生和生命的真諦。對于王維的這一首詩,您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