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詩人杜牧,總有人會說他是個「風流人物」。誠然,杜牧的確很風流,而他的風流,從他的一些詩作中便可得以證明。
比如《贈別二首》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再比如《遣懷》中: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不過杜牧雖然風流,但他筆下的詩作也并不僅限于「風流」之類。恰好相反,杜牧的詩往往題材多樣,可以讓我們從中汲取到不同的營養,看到不同的世界。
當然,杜牧的詩也往往是非常耐品的,從他的筆下頻出經典之作。
本期我們不妨來欣賞杜牧的一首送別詩,此字字融情,句句感人,讀來別有一番韻味。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唐·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先來簡單說說此詩的寫作背景。開成四年(839)春,杜牧即將離開宜州回京任職,而他的朋友裴坦則要離開宜州去舒州上任。
雖然同是離開宜州去任職,但不同的是,裴坦剛中進士不久,對前途充滿希望。而杜牧卻已在仕途上跋涉多年,并且歷經沉浮而疲憊不堪。所以,杜牧是在不得意的情景下,去送別春風得意的友人,那麼他當時的心情何如?全在這首詩中。
詩的首聯以含蓄的方式點明季節,并勾勒出一幅清新唯美的畫面: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陽光明媚,積雪消融了一半,路邊的泥土也已經解凍了,芳草萌生新綠,馬兒的鳴叫聲正催促著主人踏上征途。
從首聯的景語描寫中來看,詩的情感色彩還是比較輕快的,因「日暖」「泥融」「雪消」以及「芳草」這幾個詞,都能夠很好地將春天的活潑氣機體現出來,讓讀者從視覺與感覺上都能得以美的享受。
不過作者在構景的同時,也巧妙地切住了題目,借「行人」與「馬聲驕」把「送別」的寫作方向定了下來。
接下來的頷聯依然是景色方面的捕捉: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九華山路曲折遙遠,裊繞的云霧遮住了前方的寺廟。青弋江的村落前,楊柳枝隨風輕輕地拂過橋面。
其實關于頷聯中的畫面我們見過不少,但是我們卻又不得不承認在每次見到這樣的畫面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總是會受到感染。也許這就是鮮活的、賞心的景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吧。
此詩重在寫「送別」之情,而其中的「情」就承載于每一句的景語之上。頷聯的唯美程度一點都不亞于首聯,而頷聯的情感表達則又比首聯要濃郁許多。
尤其是后面一句中,作者就借「楊柳「這一物象的勾勒,將一味離別之愁體現出來。
詩于頸聯處將筆鋒一轉,比較鮮明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內心: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你的志向和鴻雁的一樣高遠,但是「我的」心情卻如那懸掛著的旗子一樣空虛、忐忑不安。
有了前兩聯景色描寫的鋪墊,頸聯的情感抒發才會顯得自然。而在頸聯中,作者則是分別將友人和自己的心情進行了闡述,前者明朗,后者消沉。這樣一來,他們二者之間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作者消沉傷感的心情與形象也便顯得更加真切。
至于作者與友人各自的心情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具體原因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主要就是因為友人初涉官場而躊躇滿志,但作者則歷經沉浮,志氣已被現實所消磨。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當時我們是一起來到宣州任職的,但是如今卻不能一起回到京城去,而我孤身一人回去后,縱然面對明媚的春光,也會感到萬般寂寥的。
這一聯依舊是虛象方面的描寫,而與頸聯不同的時候,它的內容具有概括性。作者從「以前」到「如今」再到「往后」這三個時間點出發,將離別之愁。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作者再次借「春」的明媚來襯托自己的寂寥傷感之情,在與首聯相互呼應的同時,也將詩中的離別之「愁」留于篇外。
離愁每在春前漲,搜盡枯腸未有詞;各位看官,對于杜牧的這首詩,你認為寫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