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多風流!
這句話可不是對文人的刻意貶低,而是對這個群體的真實寫照,飯飽才會思淫欲,古代的文人大多又都能當官,他們自然不會被生活所迫,在這種情況下,便會心生驕奢淫逸之心。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才子的數量并不算少,但是真能做到清心寡欲不好女色的,還真不太多。
不過唐伯虎則能算得上是一個不風流的大才子,或許有人會說,唐伯虎不也是一個浪蕩公子,家中妻妾成群,還不忘去華府點個秋香。
其實這只是影視加工之后的唐伯虎,真實的唐伯虎很癡情,也從未點過秋香,他雖然有不止一位妻子,但從來沒有在同一時間內擁有兩位以及之上的妻子。
他的原配去世后,繼娶了一位妻子,這位妻子因品行不端被唐伯虎除妻,此后唐伯虎又娶了沈氏,這也就是說,唐伯虎一生相繼娶了三個妻子,但從未納妾,單從這點來說,唐伯虎就不能算風流。
要說風流才子多的朝代,北宋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名,這個朝代是文人的天堂,造就了一大批放蕩不羈的風流人物。
縱觀北宋的文壇,有流連青樓的柳永,有風花雪夜的歐陽修,有寵愛小妾的蘇東坡,甚至還有私會皇帝情人的周彥邦……
這些人當真是將風流寫在了臉上,不過這些人在張先面前都只能稱為小弟弟,作為北宋最好色的詞人,張先的名頭可不是空穴來風。
當別人流連青樓的時候,張先早已經將目光轉向了尼姑庵。
他因此還迷戀上了尼姑庵中的一個小尼姑,可是卻勾引不成,內心抑郁的他,提筆下了一首詞,卻成了經典名篇,還被選入了《宋詞三百首》。
作為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特別會吃,我們現代人經常吃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等等名菜,做法都是來自蘇軾。
蘇軾一生仕途不順,被貶著去了太多的地方,可每到一處,他幾乎都能發現當地的特色,然后利用自己在吃上的天賦研究出令人流口水的美食,如果放在現在,那典型就是赤裸裸的吃貨。
蘇軾一路走一路吃,自然也是一路交朋友,他爽朗的性格,注定了他身邊永遠不會缺少能交心的人。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
如果要出去旅行,我不會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負責任,也不會找杜甫,杜甫太苦,我會找蘇東坡,他會是一個好朋友,也是個能讓一切變得有趣的人。
蘇軾的朋友不分年齡段,也不分階層,張先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張先的好色在當時的圈子里是出了名的,蘇軾也不止一次調侃取笑他: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不過對于蘇軾的調侃,張先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的人生不是在娶妾就是在準備娶妾的路上,當真令人無語。
張先在好色的路上越走越遠,這讓他具備了寫詞的本錢,有時候為了討名妓的喜歡,他便會吟詩作詞,有時候和這些女子在一起時,感覺到心情愉悅,也會寫詞記錄。
在他的詞作里,有大量描寫女子的情事,如果沒有這些女子,張先或許便會失去創作的靈感吧。
張先對美人的向往高于一切,甚至他的人生就是為獵艷而活。
張先每到一處便會想方設法打聽到當地美人所在的場所,有時候聽聞朋友家中有美艷的歌姬,也會不遠萬里驅車前去一睹芳華。
不過張先也確實有好色的資本,他身體很好,甚至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還娶了一個年僅18歲的妙齡女子為妾。
對于這個女子,張先很是憐惜,甚至還為他寫了一首打油詩,詩曰: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這首詩的意思想必大家都明白,擺明了是張先在顯擺,顯擺他如此高齡還能找到妙齡女郎為妾,當真是妙不可言。
蘇軾聽到了張先的顯擺之后,倒也沒有客氣,繼續發揮他損友的本色,當即又寫了一首詩來諷刺張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還別說,蘇軾的這首詩倒更加唯美,尤其是最后的一句話,完全將老夫少妻的狀態勾勒了出來,所以我們以后在形容老夫少妻的時候,無需總用「老牛吃嫩草」來形容,用「一樹梨花壓海棠」,豈不更妙?
當然,張先更值得說道的是他和小尼姑的故事,而他為小尼姑所寫的詞,也更耐人尋味,是很唯美的經典名篇。
出家人都講究清心寡欲,但是只有歷經大風大浪的人才能擋得住塵世間的誘惑常伴青燈。
有那麼一次,張先在洛陽一朋友家做客,聽聞附近的一座青云庵中有一位非常美艷的小尼姑,這可讓張先激動了。
告別了友人之后,他立即娶了青云庵,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與這位小尼姑聯絡上了,作為情場老手,張先很快便俘獲了小尼姑的心。
好景不長,張先和小尼姑的事情被尼姑庵中的老尼姑發現了,為了維護佛門圣地的清譽,老尼姑便將小尼姑關到寺廟池塘中的一座小島的閣樓上嚴加看管。
張先按耐不住對小尼姑的思念,每晚都趁著老尼姑睡著后,偷偷劃著小船與小尼姑私會。
可后來還是被老尼姑給撞破了,于是便讓小尼姑時時刻刻跟著她,這樣一來,張先則徹底沒了機會。
勾引小尼姑不成,張先心情抑郁,便寫下了這首《一叢花令》,為這段感情畫上了句號,詞曰: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這首詞內容非常唯美,如果不是了解張先與小尼姑的故事,還真的會認為這是哪個癡情郎所寫,這首詞感情色彩非常濃郁,可見張先對小尼姑是動了真情,只是誰又能想到后來的張先會在獵艷的路上越走越遠?
當真是好一個桃杏嫁東風……
參考文獻:《宋史》、《古今詞話》、《過庭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