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曾寫下:「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唐朝,是中國千年歷史中最為輝煌絢麗的篇章,經濟蓬勃發展,文化繁榮昌盛。百年間涌現了大量文人,為文壇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其中有一位,在文學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寫下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引后世無數文人爭相對出下句。
他,就是詩鬼——李賀。
李賀有著哪些傳奇故事?這絕世名句,究竟有哪些精彩后文呢?
李賀,出生于宗室,他的遠祖與唐高祖是叔侄關系。雖為皇室遠親,身份比尋常人家尊貴,但他的家境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貧寒窮苦、家徒四壁。
家里有一女二子,姐姐出嫁后,家中能幫上忙的人變少了,經濟情況也越來越糟糕,少年李賀只好不遠萬里外出謀生,只為了換取幾袋糧食,讓家人不至于餓肚子。
在外奔波的幾年里,李賀走遍萬水千山,體悟人生百態。敏銳細膩的他,對生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喜讀詩書,行云流水間,便是一篇絕妙詩作。大街小巷閱讀他作品的人,都嘖嘖稱贊。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途經洛陽時,聽聞有個文采過人的孩子名為李賀,心生好奇,意欲前往探訪。
出發時,韓愈遇到了好友時任侍郎皇甫湜,高興地說道:「聽說這巷子里有戶人家文采卓絕,如果是古人有這超凡才華也就罷了,但是是一個小孩,太奇妙了!這樣的奇人,我們可不能錯過,一起去探訪吧!」
皇甫湜也熱愛吟詩作賦,聽罷,興致勃勃地一同前去探訪。
那年,李賀年僅七歲,站在文學大家韓愈以及宰相親屬皇甫湜面前,卻毫不怯場,落落大方地將他們請進家中。
韓愈看著眼前這個儀態端正、謙虛懂事的孩子,笑了笑說道:「聽說你的詩作得極好,我出個題,你自由發揮下?」
李賀聽到要論及詩句,興趣瞬間點燃,他的眼睛里有了別樣的光彩,抬起頭,毫不驚慌地答道:「沒問題!」
韓愈見這孩子自信從容,想來是有真才實學的,便不愿給太多限制,說道:「作一篇賦吧,題目自擬。」
幾分鐘后,一篇傳世佳作《高軒過》,就此誕生。
這篇賦的具體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描繪韓愈、皇甫湜的到訪,表現了兩位頗有學識的大師,氣度非凡。
第二部分,「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表達了對兩位大師的才華品性的贊美崇拜。
第三部分,「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寫自己處境困難,尋不到光明,有鴻鵠之志,卻無法實現,內心苦楚。
韓愈和皇甫湜見這賦對仗工整、情感真摯、思想深刻,心中大喜。二人認為自己找到了百年難遇的奇才,連連贊道:「天才啊!天才!名副其實!我朝能有這樣的才子,實乃萬幸!」。
李賀淺淺一笑,并沒有因為夸贊而洋洋自得,恭敬地向二位行禮。
韓愈鼓勵道:「孩子,未來可期,終會有光明的。如果有空,歡迎來我家做客!」
自此,李賀的才華聞名整個京城,一度與最受推崇的詩人李益齊名。
成年后的李賀,文學造詣更是奇佳,但他的仕途卻格外坎坷。
18歲時,李賀參加科舉,成績突出,本可登入金榜。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突然離世,依據當時的法律條令,李賀需要在家為父親服喪三年。
服喪期間,李賀勤學苦讀,對自己沒有一絲懈怠,三年后又參加了科舉考試。他的詩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讓考官眼前一亮,由此獲得了長安進士考試的名額。
年底,李賀收拾好行裝,準備前往長安,一路上舟車勞頓,但想到往后可以大展宏圖、實現理想抱負,他心里總是充滿著希望。
然而,隨著李賀聲名遠揚,嫉妒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心地狹隘者更是背地里中傷他。有人在此時放出謠言,說李賀的父親名為「晉肅」,「晉」與「進」同音,李賀如果參加進士考試就是犯了家諱。
三人成虎,流言四起。相關部門,開始重新審視李賀是否有參加考試的權利。
韓愈最是惜才,一直以來對李賀都青眼有加。得知李賀被流言推到風口浪尖,他憤然寫下《諱辨》,來支持李賀。
縱然有大文豪相助,但是發起流言者背后勢力也不容小覷。最終,李賀還是喪失了進士考試名額。
寒窗苦讀,卻屢遭變故,李賀心中憤慨萬分,連著好幾天夜不能寐。痛苦難耐之際,他將愁思寄于筆下,創造了許多動人詩作,比如「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等。
次年,22歲的李賀受到宗室親戚舉薦,通過考核后,獲得了九品官職。
李賀的仕途總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他來到長安,踏踏實實完成政務,閑暇時就與兩三個知心好友外出游行。
為官的三年間,李賀對人間的喜與悲有了更為透徹的認識。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讓他憶起過往,深有同感。官官相護等社會黑暗面,讓他厭惡至極。這期間他寫了許多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他的「敢說」,讓讀者醍醐灌頂,但也遭來了小人的背刺。
當時,各地分裂勢力猖獗,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百姓顛沛流離。李賀為此深深擔憂,想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官場人心險惡,李賀屢遭阻攔,奮力拼搏仍不得重用,功名無成。再加上家人的相繼離世,李賀只覺孤苦凄涼,心思郁結,身體也逐漸被拖垮。
他決定辭官回家鄉休養。一路上,他強撐著病體,好不容易到家后,因病入膏肓,沒過幾天便與世長辭,享年27歲。
李賀的一生,如璀璨的流星,劃過歷史長空,短暫而輝煌。天妒英才,郁郁不得志的他,用筆墨寫盡了對生命的沉思。臨終前,他更是寫下了絕世佳句……
那天,終日斜風細雨,不見陽光。李賀行走在回鄉的路上,疾病讓他的身體飽受折磨,兒時的苦難、官場的無奈、家國的擔憂,讓他悲從中來。
他望著遠處的故鄉,霧蒙蒙的,仿佛看不見盡頭。雨絲拍打著他的臉頰,陣陣涼意徹骨。他不由感嘆「天若有情天亦老」,上天若是有情感,看到這眾生,也會因悲傷,而垂老嘆息吧。
字里行間,語詞奇峭,情感低沉憂郁,道盡了一生的不甘與無奈。
后世文人墨客,對這句話更是推崇至極,認為字詞背后境界浪漫、主題深刻,紛紛創作下句與之相和。
但珠玉在前,后人對出的下句總是差強人意,直到宋朝才出現與之相配的佳句。
宋初,文學家石延年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這一對,可謂精彩絕倫,震驚四座。月亮的盈虧象征著世事無常、生命輪回,頗有看透興衰之意。月亮無法永遠圓滿,人世終有遺憾,寓意發人深省,與前句在主題與意境上頗為相配。
深刻的體悟,來源于切實的生活。石延年能對上這絕世佳作,與他的生平經歷密切相關。
石延年與李賀的經歷,頗有幾分相似。他出身平凡,卻志存高遠,渴望登廟堂之高,為國事分憂。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連年苦讀,連年無果,空有滿腹學識。一次次落榜,讓他飽受挫敗之苦。
直到41歲他才被舉薦為通判,開始為官。為官期間,西夏在中國邊境蠢蠢欲動,他提出「二邊之備」的策略,建議加強國防建設。但是當時的統治者不以為然,他多次諫言,都被打壓拒絕。直到西夏真的舉兵進犯,他的言論才被重視。
為官6年,石延年也因惡疾離世,享年47歲。
縱然相隔近千年,石延年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與李賀產生共鳴的。郁郁不得志的二人,用文字穿越時光,完成了靈魂的對話,成就了這千古絕對。
石延年之后,對出下句者眾多。但比起與李賀的語境、情感相符,后人更多的是依據自己獨特的經歷,借佳句抒發不同情感。
比如,萬俟詠曾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
,寄托愁思;
歐陽修寫下「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抒發對國家興亡的擔憂;
張弘范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感嘆哀愁催人老。
偉人也曾揮毫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表達對跨越艱難險阻、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信心,格局雄偉,氣勢磅礴。
著名學者錢鍾書,曾這樣評價李賀:「振衣千仞,遠塵氛而超世綱」。
李賀的超凡詩作,來源于對生活切實的體悟。
他創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距今已過千年,引用者仍不計其數。
可見,所謂傳世佳句,不僅是在文學賞析層面上獨具一格,還在情感格局上深入人心。
真摯的感悟,歷經歲月,依舊能引發后世共鳴,成就文學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