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氣寒,萬物凋零,天地間一片蕭瑟之象。故而,每當到了秋天的時候,人們總會或多或少地于心底產生一種悲涼之感。
而當那些善感的詩人們在遇到秋天的時候,就更是「悲」從中來。于是乎,各種「悲秋」之詩詞,也便誕生,并且被流傳下來。
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葉紹翁: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些都是悲「秋」之經典。
邊吟邊行,好詩看不停;詩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大才子陸游的一首詩,此詩雖然也「悲」秋,但卻寫得別具韻味,超越了許多同類作品。
秋夜懷吳中
宋·陸游
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宅時。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報歸期。
灞橋煙柳知何限,誰念行人寄一枝?
陸游是我國有名的愛國詩人,他的筆下頻出鏗鏘有力之句,也不乏意味綿長、情感豐富之詞。
陸游的一生坎坷而艱難,他懷有遠志,奈何報國無門。淳熙元年(1174),陸游離蜀州通判任,在秋氣襲人的夜里,他寫下了這首既抒思鄉之愁,又發憂國之恨的佳作。
詩的首聯切題并交代作者在秋夜里的「所為」: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在秋天的夜里挑燈品讀《楚辭》,感覺古人的話句句說得中肯,完全符合我「我」心中所感。
這一聯既有畫面感,還有濃郁的情感色彩。「挑燈」二字說明秋夜已深,體現了作者讀書時間之久;「楚辭」二字看似用得很隨意,其實它代表著作者內心的情感走向。所以,從「楚辭」兩個字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屈原的緬懷之情。
那麼作者為什麼會緬懷屈原?后一句的解釋就很充分:因為他有著和屈原同樣的感世傷事之懷,甚至說相同的人生遭遇。
有了首聯的含蓄引領,頷聯的內容承接就顯得更加充分妥當: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宅時;不堪山水跋涉,更不堪在異鄉孤獨地經受思鄉之苦。
何謂「句句不吾欺」?這里的頷聯就是具體的答案之一。「臨水登山處」是從空間的角度出發,去突出漂泊的不易;「浮家泛宅時」則是從時間的角度出發,去突出思鄉的憂愁。
作者常年宦游,飽受輾轉之苦,這樣的經歷讓他疲憊不堪。但更殘酷的是,作者又不得不去繼續這樣的生活,所以當漂泊之艱辛與思鄉之苦悶交織于一起的時候,作者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我想用「不可言傳,只能意會」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陸游的詩寫得好,這是公認的事實。
就拿陸游的七律來說,對仗工穩、含義豐富是其最大的亮點。對于這一點,我們通過此詩的頸聯就能充分認識到: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報歸期;巴酒不能消減「我」心中的客恨,蜀巫也未曾告訴「我」能夠歸家的具體日期。
「蜀巫」對「巴酒」,「空解」對「不能」,「報歸期」對「消客恨」;二句從詞性到格律,皆符合嚴謹的對仗要求,這是形式上的特點。
從內容來看,作者在此聯中將情感再推進一步,又一次真切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愁恨與苦悶,而這些都無不來自于「漂泊」與「思鄉」的殘酷現實。
「客恨」與「歸期」兩個詞是頷聯中最為鮮明的情感字眼,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在異鄉漂泊的孤獨形象與感傷心情。
「灞橋煙柳知何限,誰念行人寄一枝」;最讓人為之叫絕的,是此詩的尾聯,作者于此處突然調轉筆鋒,寫到了「灞橋煙柳」,這不但與前面一聯之間形成了內容上的「蕩開」關系,更是從側面將詩的情感表達得濃郁又飽滿。
「灞橋」并非作者隨意拈來之詞,它所代表的是「京城」,也就是朝廷所在之地;「柳」是離愁別緒的典型載體,它于此處發揮的作用更是不用說。
所以尾聯所要表達的意思乃是「作者思念吳中,吳中卻沒有人掛念作者」。那麼再仔細深究我們就會發現,作者通過尾聯,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愿望:希望朝廷能夠惜才,能夠有人賞識自己,從而使得自己有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機會。
但希望終究是希望,「誰念」二字可謂對整聯的內容予以否定,澆滅了作者的希望之火,將詩中的那種「悲」感渲染到了極致。
從首聯到尾聯,此詩都在表達作者的「悲」感,但與一般的「悲秋」之作不同的是,此詩中不僅有因秋而產生的思鄉之愁與感世之傷,更有因秋而產生的憂國之恨;而且作者的表達含蓄又深刻,讓人品來更覺其中韻味之深,這就是陸游詩的迥異魅力。
煙柳不堪秋雨襲,枝枝向客說離情;各位看官,當讀完陸游的這首詩后,不知你有何感想?